• 宜宾市屏山县:东西部协作赋能 新引擎激活新动能


  • 屏山县城。 唐仁 摄

    宜宾帛洋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马湖府古城。

        

    □胡姜伟 刘波(图片除署名外由屏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珍稀野生动物的身影不时在林间闪现;在四川屏山经济开发区,乘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厂房鳞次栉比,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马湖府古城中,游人络绎不绝,文旅融合激发镇域经济新动能……6月,在宜宾市屏山县,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处处铺展着生态与经济和谐共进的美丽画卷。
      贯彻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屏山县锚定建设全省现代化纺织业基地、打造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目标定位,实干笃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生态保护 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龙华镇碳石村的清晨,薄雾缭绕,一只珍稀的红腹角雉悠然踱步,吸引了一众摄影师争相拍摄。这个毗邻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小山村,正因蓬勃发展的“观鸟经济”焕发生机。
      2019年,当地敏锐捕捉到生态观光的潜力,成立观鸟协会、设置观鸟点,年均接待游客数千人次。“今年3月以来,观鸟客明显增多,带动当地土特产、餐饮、住宿等消费需求,每年为村民增收十余万元。”碳石村村干部介绍,观鸟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了收入,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视线转向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总面积达3500公顷的土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保护地,是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四川山鹧鸪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数量极少和分布地区狭窄,四川山鹧鸪被称为“鸟中大熊猫”。
      “通过在保护区实施人工针叶林、竹林等栖息地改造修复,四川山鹧鸪野外种群已从建区时不足200只增至400余只,繁殖成功率从15%提升至32%。”保护区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重点保护四川山鹧鸪的同时,保护区还充分发挥其“伞护”效应,加强对同域分布的其他珍稀物种的保护力度。目前,保护区已构建起完善的保护“网络”,20余条总长超100公里的巡护线路纵横交错,4个片区保护站,70台野外红外相机,全天候监测野生动植物动态。
      与此同时,保护区还与北京林业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院校合作,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雉类专项调查、大熊猫栖息地动态监测、四川山鹧鸪栖息地修复等科研项目,推动生态系统持续向好。
      如今,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记录哺乳类动物53种、鸟类276种、维管植物140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5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1种,中国特有脊椎动物41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产业协作 激活县域工业新动能
      5月28日,2025年浙川东西部纺织产业协作大会在宜宾召开,现场共签约23个项目,签约金额超100亿元,标志着浙川纺织产业协作进入新阶段,为跨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当前,宜宾正着力构建从“一根丝”到“一件衣”的完整产业链,加快建设世界级生物基纺织产业基地。近年来,作为核心承载区的屏山县,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将纺织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全力打造东西部协作示范园区。
      位于屏山经开区的宜宾帛洋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帛洋纺织)生产车间里,上百台纺纱设备高速运转,清花、梳棉、粗纱、细纱等各道工序有序推进。该公司日均产能达22万锭,每天有70吨纱线发往浙江、江苏、广东等地。
      帛洋纺织是四川首批采用紧密赛络纺工艺的自动化纺织企业。“我们通过引入浙江企业的先进智能设备,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能耗数据在手机上一目了然,订单交付周期也缩短20%。”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企业积极拓展海外业务,目前已与土耳其、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相关企业建立业务联系。
      以帛洋纺织为代表,在东西部协作的强力推动下,屏山纺织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2017年以来,屏山县累计引进纺织企业45家,签约总投资276.8亿元,形成纺纱、纺线、织布、服装全产业链。2024年,屏山纺织产业实现产值67.39亿元。
      东西部协作不仅推动屏山纺织产业快速发展,还为当地群众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5月20日,屏山县新市镇东西部协作“乡村工厂”开业。新市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工厂”实行“灵活就业+计件工资”的工作制度,既方便群众兼顾家庭,又拓宽了增收渠道。“2025年计划在11个乡镇建设13个‘乡村工厂’,带动约500人就业。”屏山县相关负责人说。
      当前,在东西部协作“组团式”帮扶下,协作从产业拓展到教育、医疗、就业等各领域。截至2024年底,到位东部社会捐助资金(物资)3854万元,持续为屏山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注入强劲动力。

    农文旅融合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今年端午假期,位于屏山县书楼镇的马湖府古城游人如织。古城内,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与金沙江的秀丽风光相互映衬,游客们漫步石板街道,感受历史韵味,参与包粽子、投壶等民俗活动,体验传统文化魅力。“这里历史底蕴浓厚,风景也很美,真是不虚此行。”来自成都的一位游客说。
      作为四川省内最大的文物集中复建地,马湖府古城汇聚了42处明清时期古建筑。自2023年开园以来,当地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持续完善基础设施,精心打造沉浸式体验活动,使其迅速崛起为川南文旅新地标,累计接待游客已突破150万人次。
      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为镇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我们以马湖府古城为核心,串联起金沙江库区观光、水果采摘、农家乐体验等业态,让游客留得下、玩得好、带得走。”书楼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培育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特色餐饮店等,当地已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场景,激发乡村消费潜力。
      不仅如此,书楼镇还积极延伸产业链,发展茵红李、龙眼、羊肚菌等富民特色产业,举办采摘节、直播带货等活动,拓宽农产品销路,让好景好物变为群众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近年来,屏山县立足资源禀赋,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经济,聚力培育农文旅融合产业,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镇域经济格局。在锦屏镇,万亩茶园绿浪翻滚,茶旅融合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品茗观光;在中都镇,白魔芋精深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景。屏山县各乡镇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屏山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品牌,推动镇域经济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