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成都
-
·图片新闻
这项融合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的诊疗技术——
为“星星的孩子”打开通往外部世界的门
-
扫码了解这项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诊疗技术。
今日“脑洞”
前沿科技点亮孤独症诊疗之光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亚飞 成都观察 王翱
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与外界沟通的通道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阻隔。
在位于成都市锦江区的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一项融合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的诊疗技术,正在为“星星的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科研团队通过脑网络数字化建模对大脑功能进行精准分析与调控,已帮助超过2000名患儿显著改善语言、社交能力,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5月29日,记者走进该中心探访。
解码脑电波+精准神经调控,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在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心主任冯睿向记者展示了最新诊疗设备——一个类似头戴式耳机帽的无线干电极脑电记录仪。
当儿童戴上这个设备,19个柔性电极传感器与头皮接触,实时捕捉大脑执行不同任务时的电波变化。冯睿解释,“在采集和分析脑电信号的基础上,监测异常神经网络活动,将脑电波转化为诊疗参数,生成专业诊断报告。”
这套系统是由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脑机接口专家徐鹏教授团队利用脑电网络分析技术,研发的“孤独症脑机辅助诊断系统”,诊断准确率超过91%,获批二类医疗器械。
“与传统的筛查量表诊断方法相比,这套基于客观生物标记物的技术避免了主观判断的偏差,能够在更早期发现孤独症倾向,为早期干预赢得宝贵时间,在终身康复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冯睿介绍。
诊断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干预和治疗。
另一台类似“∞”形眼镜框的设备——靶向经颅磁治疗仪,是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段旭君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通过构建孤独症患儿个体脑影像模型,能够精准地将磁脉冲作用于社交障碍相关的神经环路上。“就像为大脑做一场无声的调音,让紊乱的神经乐章重回和谐。”冯睿比喻。
从诊断到治疗,基于脑电生物标记物技术的孤独症脑机辅助诊断系统、基于个性化脑影像分析的孤独症精准神经调控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被中国残联列为科技助残典型案例。
加快技术转化,前沿脑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
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故事,远不止于冷冰冰的技术参数和测试数据。
冯睿回忆,创业初衷源于2021年国际残疾人日的一项公益活动。当时,团队为30名孤独症儿童提供免费诊疗,当一个周期的疗程过半,许多家长发现孩子交流能力显著提升,集体“抗议”,“如果不收费,后续治疗怎么办?”“接下来会不会不管我们了?”
这份信任让冯睿和团队下定决心,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可持续的医疗服务,让前沿脑科学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科研成果的转化并非一帆风顺。冯睿介绍,在拿到国家“揭榜挂帅”项目后,团队曾面临供应链的挑战——核心设备供应商远在深圳,沟通成本高、运费昂贵。关键时刻,锦江区政府主动出手、纾困解难,协调引进了西部首条无线干电极脑电仪生产线,不仅解决了供应链问题,还大幅降低了成本。“如今,这条生产线已落地锦江,预计7月投产。”
据悉,该中心的孤独症脑机辅助诊断系统正在锦江区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协助社区做好孤独症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