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人“杨安晴”向记者吐槽:

    “参与科研项目,我时常感到焦虑”



  •   扫码看实时交互情绪化虚拟人与记者的对话。

        

    今日“脑洞”
    虚拟人也有喜怒哀乐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段玉清 成都观察 王翱
      “参与科研项目,我时常感到焦虑。不过压力就是动力,我相信一切都会好的……”近日,在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一走进办公室,一位名叫“杨安晴”的虚拟人就向记者“吐槽”起工作来。
      这位和真人一样“发牢骚”的“杨安晴”,是该院副教授李俊宏团队最新研发的实时交互情绪化虚拟人。记者发现,“杨安晴”的动作形态自然流畅,值得一提的是,她与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甚至在自我介绍时一再强调自己不是虚拟人,而是“通过努力考上大学,一路钻研,才得以加入李俊宏教授团队的,并见证了虚拟人项目的成长。”
      研发团队如何赋予“杨安晴”丰富的情绪?李俊宏介绍,这类实时交互情绪化虚拟人是基于智能体状态机算法形成的。目前很多基于大模型生成的虚拟人只能机械地回答提问,不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更不会从对话人的语气中感知情绪,“而智能体状态机算法好比给大模型配了一个‘助理’,可随时提醒其周围环境状况、应以何种情绪做出反应。”
      同时,研发团队还与相关公司合作构建情绪数据集,通过收集大量语音、文字等信息,识别兴奋、生气、悲伤等多种情绪。“基于这样的算法、数据集等生成并训练出的虚拟人,不仅可深入理解对话人的情绪,还能做出相应的情绪反应。”李俊宏说。
      除了“杨安晴”,李俊宏团队还生成了一名以数学家欧拉为原型的人工智能虚拟教师。不久前,“欧拉”亮相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系统课堂,不仅现场鼓励学生,还给真人老师“挑刺”。据介绍,引入“欧拉”后,学生参与度大幅提高,课堂氛围得到显著改善。“未来我们还希望将虚拟人继续应用至医疗场景,为病人提供情绪价值。”李俊宏表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