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门子在川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同时助力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这是我们在四川看到的未来”



  • 扫码看专访视频。

        

    高端访谈·对话西门子
    人物名片
    肖松
      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中国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岚 陈碧红
      德国西门子,一家具有178年历史的老牌科技企业,如今正以数字化赋能,在四川形成多业态布局,其中在成都打造了全球为数不多的“双料灯塔”工厂。
      这家已经运行12年的工厂变成“灯塔”的秘诀是什么?“灯塔”之后路向何方?而这一切发生的背后,为什么是在四川?记者在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对肖松博士进行了专访。

    加速朝AI工厂的方向努力
      记者: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里有100多种AI应用场景,为什么您认为它不算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AI工厂?
      肖松:的确,在AI的应用领域,成都工厂走在了前沿。但在我心目中,它依然算不上是一家AI工厂。按照我们对AI工厂的设计想象,就是要利用AI技术重塑整个业务流程、生产流程,也就是从设计、开发到生产、运维,再到物流等全流程重塑,让数字孪生更加逼真,让研发和验证时间大大缩短,使成本大幅下降。同时,要让我们一线员工利用这项技术,来同时管理很多人工智能体,进而提高每个员工的生产效率、生产质量。
      我认为,未来真正的AI工厂,AI将在全流程中无处不在,而它带来的可能性和变化是超乎想象的。我们在尝试加速朝着AI工厂的方向努力。

    未来工厂更需要高素质一线员工
      记者:大家普遍有一个疑惑,觉得高度数字化的工厂可能不需要太多人,但我们在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参观时发现,人在里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肖松:过去很多人在推崇无人工厂、黑灯工厂,但我认为那不是未来工厂的模式,真正的未来工厂是需要人的,只是对于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我们从事简单操作的员工比例,已经从50%降到20%左右,技术员的比例从20%上升到超过50%,这就是变化,所以我们对一线员工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记者:高素质的员工,是不是代表着必须具有高学历?
      肖松:不一定必须都是“985”毕业的,我们还有很多员工是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如今在成都工厂,生产技术的创新更多来自一线员工,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生产者、实践者,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才是最高效的,所以我们鼓励自下而上的创新、鼓励全员创新。在全员创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下,成都工厂的亩产效益非常高,在员工数量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产值成倍增长。我认为,这是成都工厂做得非常好的一点。

    体会到了在川兴业带来的价值
      记者:为什么西门子持续大力度在四川增资扩资?信心来自哪里?
      肖松:尽管西门子和四川合作时间只有30年,但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在四川兴业给西门子带来的价值。四川的工业覆盖面非常广,是中国为数不多能够涵盖所有41个工业门类的省,而且四川的优势产业也非常明显,仅电子信息产业的年产值都是2万多亿元,还有装备制造业等,而这些刚好是西门子着眼于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
      目前,西门子在四川已拥有1家数字化工厂,5家聚焦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仿真测试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以及1家产业生态中心,形成了完整的本地化价值链和产业集聚。四川省现已成为西门子数字化工业在中国生产、研发、创新的重要基地。
      我们希望利用数实融合、工业AI等前沿技术,既让企业在四川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同时也助力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我们在四川看到的未来。

    把世界大厂技术加速向中小企业输出
      记者:西门子和四川省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就是要更好赋能广大中小企业发展,世界大厂怎么赋能中小企业?
      肖松:数字化技术是西门子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么多年来,我们持续投入大量精力和成本对工业化生产进行升级,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高额的成本投入或许不现实。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要去追求大型企业的“大而全”,而要注重寻找“小而精”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在成都打造的西门子产业生态中心,希望能实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这个中心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和低碳化转型服务商,通过这样的新业态去帮助终端的中小企业;二是推广我们在成都形成的模式经验,向全国、全世界输出。我相信,如果西门子未来能在四川打造出成百上千的转型服务商,那我认为四川的智改数转和广大中小企业转型就会变得更容易。
      下一步,西门子将全力加速,和四川一道共同把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真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