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未来医疗:
机器人会成为“主刀”吗?
-
陶磊教授团队操控博恩思的AI+手术机器人系统,远程为5000公里外的患者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机器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珍
人工智能在医学上的应用,最有机会达到“智能”目标。
在人工智能驱动下,手术机器人作为刀尖上的技术,也迎来一场科技革新。在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诞生了全球首台经口手术机器人。作为公司的创始人,李耀创业8年,对于手术机器人的未来,他有哪些解答?
问:当前国内的手术机器人,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答:目前,常见的手术机器人主要由控制台、三维高清成像系统,以及机械臂手术系统构成,可以辅助医生进行外科微创手术。
医生通过视觉成像,精准识别患处,通过操控杆,让机械臂成为医生手眼的延伸,达到“眼疾手快”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咽喉部等精细化程度极高的手术,可以达毫米级的微创小口,甚至进行零创手术。
目前,博恩思的手术机器人拥有1760枚零部件、3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运用AI大模型技术,以大量手术的影像数据作为训练数据,包括患者的详细状况、医生的具体操作。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大模型会分析理解医生的操作,辅助医生在操作中进行更合理的决策。对医生来说,如同在开车驾驶时,多了一套自动导航系统。
今年2月底,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主任陶磊教授团队,操控博恩思的AI+手术机器人系统,为一名身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的患者,精准实施喉部声门区肿瘤切除术。整场手术耗时50分钟,手术出血量不足1毫升。医生和患者跨越了5000公里,优质医疗变得触手可及。
问:手术机器人在推广运用上,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和挑战?
答:于患者而言,手术机器人采用微创、零创手术,意味着更快的康复和更少的痛苦;对医生来说,手术机器人能够提供高精度和高稳定的操作,减轻操作负担,弥补技术短缺;就医院而言,手术机器人则能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再次入院率,降低医疗成本。
但是,风险和挑战也不容忽略。首先,与所有AI 一样,手术机器人面临数据短缺,后续智能跃升困难重重。其次,手术机器人的推广普及还需要一个过程。手术使用费及机器购置、维护费用让不少患者、医院望而却步。且操作的医生需经过专门的培训学习、考试、实训。学习体系上,医生可以快速学会使用机器人进行手术。市场有空间,但还需要一段过程。
问:手术机器人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医生会被完全替代吗?
答: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优的疗效、手术机器人将成为临床医学未来的趋势。但机器人不会取代医生,也不能取代医生。
医疗手术是一个深度交互的场景。在一场复杂手术中,决定手术成败的依然是医生的处理经验和临场判断,越来越“聪明”的机器可以配合、可以辅助,但不是决策者。当前的机器人,还需要医生来“训练”,让它符合医生的操作习惯和手术方式,成为手术中最“心灵手巧”的助理。
手术机器人的进化不应追求绝对的“自主性”,而是以扩展人类医疗能力为根本目标。AI在手术室的价值不在于取代外科医生,而在于患者的获得。未来可能形成“医生+机器人”双向学习系统。例如,机器人观察顶尖外科医生的手法后,提炼出更高效的操作模式,再辅助普通医生达到专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