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兼顾效率与公平?
-
●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中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等关系,不断提升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构建更加成熟完善、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为进一步统筹效率与公平提供制度保障
47问
效率和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兼顾效率与公平?
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可以说,统筹效率与公平,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效率和公平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二者相互促进、内在统一于高质量发展中。效率关注的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创造最大的产出,从而实现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公平体现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个人权利与机会均等、规则公平、分配合理等方面。注重公平,以共同富裕为指向,通过制度保障,尊重社会成员的合理诉求,让社会成员享有公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调动绝大多数人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内部活力,形成有利于效率持续增长的社会条件。一个没有公平的社会不可能真正实现高效率,同样,一个没有效率的社会也无法实现高层次的公平。在高质量发展中,效率是实现公平的重要基础,公平则构成了提升效率的有力支撑。
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事实上,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始终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追求效率和公平的动态平衡,是我们党领导国家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表现在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等多方面;不充分主要是指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等。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另一方面,在新发展阶段,面对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转变发展理念,以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为此,统筹兼顾效率和公平,通过不断推动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通过维护公平实现地区、城乡、群体的平衡发展、全面共享发展成果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中,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创新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整体,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彰显对更高效率、更加公平的追求。以创新、绿色、开放引领发展,就是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做优,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我们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演进规律,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培育新的区域增长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协调、共享引领发展,就是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等关系,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要坚持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通过循序渐进的共享政策和制度安排,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全面深化改革旨在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同时又“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公平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统筹效率与公平提供了重要指南。在一定意义上,发挥改革推动作用体现了高质量发展对效率与公平最佳平衡点的不断追求。为此,一方面要构建更加成熟完善、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制度基础。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动态平衡,不能忽视经济体制改革所发挥的牵引作用。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改革破堵点、拓路径,不断增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创新,不断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供给,确保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另一方面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为进一步统筹效率与公平提供制度保障。收入是民生之源,紧紧围绕增加收入、扩大消费,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公正、合理。同时,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养老保障、生活保障、教育和文化服务、健康保障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路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