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入新阶段
-
□王共同
实践证明,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建设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归根到底在于我们拥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为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解决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新的重大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形成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
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中,我国建立了全新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然而,现实中GDP规模和速度导向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现代化先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过的部分产能过剩、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金融风险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消极现象,同时继续推动发展,关键在于我国选择怎样的指导思想、理论和具体路径。特别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的新时代新征程,亟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框架下回答两大问题:实现怎样的经济发展?怎样推动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没有成熟的理论可以借鉴,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客观规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然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正是在这种客观背景和主观条件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引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入新阶段,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强大内核。具体表现为: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理论基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前进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70多年来尤其是最近40多年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以及前瞻性探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道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理论成果,在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居于引领性地位,其他所有的经济理论创新都应以其为遵循。
其次,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理论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要实现怎样的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推力,也是其最终成果呈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必将贯穿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生产力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先决性条件。包含传统工业化理论在内的传统生产力理论已经不能解释新时代以来我国生产力发展实践,同时,传统的生产力发展路径也已经不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并形成新质生产力理论,并以此为指导进一步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再次,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理论上深刻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进行了系统性阐释,从理论上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也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新发展格局”范畴,在理论上揭示了全球视野下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一般规律。尤其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符合发展中大国经济的一般特征,如人口众多、市场容量巨大等。纵观中国的经济学发展历程,这一理论创新前无古人,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外延。
最后,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等,在理论上系统回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具体方略,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立场基石和方法论基础。
总之,新的实践必然要求更好相适应的新经济思想和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实践的集大成理论成果,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引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各具体学科建设,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经济研究会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