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廉洁文化的源与流

  •     

    □马丹丹 周芮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重要部署并提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进一步提出“制定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为廉洁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廉洁文化的重要源泉,从多维度理解新时代廉洁文化发展脉络,以清为美、以廉为荣,对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至关重要。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廉洁文化的深厚底蕴。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鲜明价值取向,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清廉元素。
      传承“正己修身”的思想,涵养君子风范。古人讲:“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周礼》提出“六廉”标准,从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六个维度考察官吏。《论语》中“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等论述,以及《管子》中明确提出的“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无不展现古代先贤清廉自守的高尚品行与深邃智慧。这种“正己修身”的理念,将个人修养视为从政的基础,通过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实现廉洁从政,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借助“以文化人”的力量,滋养社会清廉风气。孔子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思想强调通过道德教化,将廉洁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凸显文化在塑造个人品德、引导社会风尚方面的重要教化功能。古代通过学校教育、乡规民约、家族训诫等多种方式传播廉洁思想,使廉洁观念深入人心,对维护社会秩序、促进政治清明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廉洁文化的丰富养分。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廉洁文化则是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关键所在,深入挖掘革命文化,能够为廉洁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丰富养分。
      革命精神铸就廉洁信念的基石。革命文化蕴含和彰显的无数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其核心价值理念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与廉洁文化所倡导的公而忘私、清正廉洁高度契合。革命先辈们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与国家利益之后,以无私奉献为价值追求,这种价值导向成为廉洁文化的精神基石。
      严明纪律铺筑廉洁制度的路径。革命时期形成一系列严明的纪律与制度,从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根据地政权建设中的廉政规定,都为廉洁文化的制度化提供了范例。这些制度规范不仅在当时保障了革命事业的顺利推进,更为后世廉洁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经验。
      率先垂范引领廉洁行为的传承。革命先辈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廉洁品质,其身体力行的实践成为廉洁文化最生动的教材。他们的行为实践让廉洁文化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动指南,使廉洁文化在实践中不断传承与发展。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夯实廉洁文化建设根基。建设廉洁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鲜明政治立场,廉洁文化作为先进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营造全民崇廉尚廉的社会风尚意义重大。
      以思想育廉,筑牢廉洁文化建设的理论根基。一方面,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进廉洁文化建设。运用这一思想中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展廉洁文化建设、宣传和贯彻工作,能够确保廉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口,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探索出依靠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有效途径。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关键环节,对于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至关重要。
      以政治强廉,提升廉洁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通过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党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这促使党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廉洁文化建设的规律。
      以价值引廉,充分发挥廉洁文化建设的影响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弘扬崇廉拒腐社会风尚,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传播廉洁文化,丰富廉洁文化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拓展利用廉洁文化资源。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建设廉政教育基地、开办廉洁文化专题展览等,将廉洁理念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文化体验,打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的文化阵地。
      (作者单位分别系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