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经济学

    在持续求变中寻找城市发展新动力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世梅 王眉灵 陈昊 王培哲
      宜宾,工业大市。从以煤炭白酒为主的“一黑一白”,到数字经济、新能源为代表的“一蓝一绿”产业赛道,宜宾近年来加快产业转型的脚步,瞄准未来产业下好“先手棋”。去年,宜宾GDP首破4000亿元,经济总量保持全省第三。
      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是省委、省政府赋予两市的重任。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如何打造?宜宾的持续发展又该如何保持动能?近日,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宜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薛庆。

    产业变阵
    培育“有根的产业”是关键
      记者:宜宾这几年变化很大,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很猛。
      薛庆:这是宜宾市委、市政府一直重点着力的方向。我们坚持后发更要高点起步,积极“向新向绿”,抢占绿色新能源、数字经济新蓝海等产业风口,推动产业结构由“一白一黑”向“一蓝一绿”转型,四大千亿主导产业集群中,优质白酒和动力电池的年产值已突破千亿元,晶硅光伏、数字经济的年产值预计3至5年也将迈上千亿元新台阶。
      记者:近3年,宜宾累计签约533个项目,项目如何转化为城市发展动力?
      薛庆:围绕培育“有根的产业”,宜宾在赛道选择、招商引资、政府服务等方面有一系列打法。
      首先是科学研判有深度。我们不仅关注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密切追踪新兴产业的萌芽与成长。通过数据收集、实地调研以及与前沿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全面了解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和未来走向。
      其次是招商引资有力度。宜宾特别注重引入行业的龙头企业、极具成长性的企业以及拥有顶尖团队的企业。在此基础上聚焦建圈强链,以“一流朋友圈”构建“一流产业生态圈”。坚持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培育一方生态。围绕链主企业延链补链、集群发展,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最后是服务企业有温度。宜宾注重聚焦科技创新,从资金、政策、人才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与企业一同保持创新活力。特别注重强化场景应用,以产品应用带动全链协同发展。制造端、研发端、应用端同时发力,让企业落地率高,存活率也高。

    城市向新
    寻找持续动力“在路上”
      记者:今年“五一”假期宜宾4天核销了超3万张“燃面券”,这被看作是“硬核城市”的柔情。
      薛庆:宜宾是一座创新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我们一直在补齐城市功能短板,丰富城市业态,特别在商贸消费领域推陈出新。通过不断增加优质供给,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宜人宜居宜宾,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
      记者:作为川南重镇,宜宾如何在全省经济大局中展担当?
      薛庆:第一是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不变。今年一季度,宜宾的部分经济指标出现了波动,但是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36平方公里的大学城已经有14所高校落地,在校大学生10万人左右,这些人才为宜宾的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成为宜宾招商引资的一大亮点。
      第二是紧跟技术迭代,寻找新增长点,提前布局更多未来产业。我们近期在“4+4+ 4”(四大主导产业、四大传统产业、四大未来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上,明确了4个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正筹建专班来推动。
      第三是补齐发展短板。城市建设、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宜宾正加速补齐。宜宾是典型的“市强县弱”,我们正通过加快区域产业协同布局等方式,持续促进县域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