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市州观察·自贡
从“摇瓶子”到“开厂子”
这个中试基地“试”什么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行晓艺
5月12日,自贡高新区,川南渝西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内,四川轻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杨郭带着科研人员进行设备可视化控制系统的安装和调试。“‘高盐难降解废水处理工艺及装备开发’中试项目这个月将正式运行。”杨郭说。
中试研发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生果子”变成市场“熟果子”的关键环节。近期,四川省中试研发有限公司分别与位于川南渝西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内的中昊黑元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自贡先进碳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签订“1+N”模式协议,从项目合作、孵化服务等方面展开合作。
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到产业化的真金白银,自贡这个中试基地藏着怎样的转化密码?
“摇瓶子”成果“丝滑”转产
杨郭带队研发的项目,主要研究高盐及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特种废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利用。“这些是当前盐化工、煤化工等行业共同面临的废水安全处置难题。”杨郭解释道,这个工艺开发模块化、空间利用率高、安装运行简便的高盐废水中试处理装置,让特种废水经过该设备的处理,达到要求排出去。
中试“试”什么?杨郭说,实验室里小试的废水处理规模每小时最多只有几升,而实际废水的处理规模每天有几百甚至上万立方米,需要在充分考虑流体流动、热量传递等因素的影响下进行“放大”。因此,需要通过中试研究来摸清放大过程中的规律,以最小的成本验证核心工艺是否成熟。
“中试不是盲目试,主要是匹配市场需求。”四川轻化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负责人张潇文告诉记者,这些废水毒性大、致癌物多,目前很多小型化工企业都是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处理,处理成本约2000元/立方米。“我们通过中试测算出,如果采用该装置进行处理,能帮企业节约50%左右的成本。现在除了自贡,已有宜宾、泸州、遂宁的企业和我们洽谈订单。”
自贡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无人机等产业进行中试项目研发,从实验室的“摇瓶子”到成果“丝滑”转产,不少项目依托产业集群已打开“市场之门”。“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可控核聚变关键部件屏蔽包层模块制造工艺研究中试项目,由我们和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共同研发。主要是为了解决产品多管孔和深盲孔加工难题,已实现销售收入7600万元。”四川东方龙源动力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勇说。
“人钱地”难题“硬核”破解
“中试,关键是解决人、钱、场地的问题。”自贡高新区发科局相关负责人一针见血。
谈到“人”和“钱”,四川省特种炭黑中试研发平台负责人杨奎举了一个例子。此前,面对高性能炭黑材料的创新研发与工程转化等需求,中昊黑元投资9000余万元,建成四川省特种炭黑中试研发平台,包括密封胶专用炭黑、炭黑色浆、锂电池专用碳材料3条中试线,可满足新能源、电子信息、建筑等不同领域的特种炭黑中试熟化、产品试制及小批量供货需求。
中昊黑元的100余名中试研发人员提供了人才支撑,其中,研究生学历及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占一半以上。此外还从四川大学、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校和企业聘请20余名专家,共同攻克遇到的难题。
“金融支持上,我们纳入了四川省中试研发平台‘1+N’体系,省级财政会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子平台推荐的中试项目,缓解了我们一部分资金压力。”杨奎说。
不仅如此,自贡高新区每年设立3000万元的资金池,并探索采用“先投后股、补投参半”的创新模式,双方共同出资,共促成果转化。自贡高新区发科局相关负责人说,现已凭借该模式,吸引重庆大学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平台落地自贡。
场地更是在不断拓宽。该负责人指了指对面,川南渝西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B区3月已经开工。“争取早日具备入驻条件,为中试项目提供研发、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中试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