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机“空中运竹”,搬运工何去何从?记者走进沐川县利店镇三河村——

    无人机变搭档 苦差事变轻松


  • 无人机正将从山顶吊运的竹子摆放整齐。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旻翔 摄

      无人机自重55公斤,翼展3.22米。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潇 摄

      扫码随记者一起探访运竹子的“苦差事”如何变得更轻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旻翔


      “你用无人机运竹子赚的这部分钱,本质是以前乡亲们人拉肩扛搬竹子挣的钱,那他们现在又应该到哪里去挣钱呢?”

      “如果没有无人机运输,我就不砍了。因为太累了,而且还很危险,之前有人就因搬竹子摔到山下,腿都摔断了。”
      “现在有了无人机,我专心砍竹子就可以了,效率高,还可以多挣一点。”
    结论
      无人机运输对他们的实际收入没有冲击,反而可以多挣一点
      相较于传统运输方式,无人机吊运的效率提升40—60倍,每吨竹子下山的费用减少1/3

      5月13日,四川省低空经济产业链协同发展暨产品发布会在成都举行,一批“四川造”低空产品及应用场景发布。其中,泸州合江县“空中运竹”案例走上发布台,单机单日运量可达15吨的实践引起与会者的浓厚兴趣:“高大上”的新质生产力产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是如此“接地气”。
      同一天,在乐山市沐川县利店镇三河村的山沟里,两架无人机正陆续将几吨重的竹子,从悬崖上吊到平地。低空经济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运竹子的苦差事变得更轻松了。
      但同时,有网友留言表达担心:无人机都把活干了,传统搬运工会不会失业?
      带着这个问题,我前往沐川县利店镇三河村寻找答案。
      驱车从沐川县城出发,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一个半小时,我终于在三河村的山沟里找到无人机吊运从业者鲁容烂。这名“05后”新农人正要用她的新农具——无人机开始干新农活——从悬崖上吊运竹子。
      鲁容烂双手紧握无人机遥控器,轻轻推杆,自重55公斤、翼展超3米的无人机“呼呼”腾空,带着10米长的吊绳,沿着崖壁,一路飞上高114米的悬崖顶,与等候在那里的砍竹工密切配合,一捆50多公斤重的竹子,很快从悬崖吊运到地面,并且摆放整齐。一上一下的运输过程只需2分钟,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当天,两架无人机一共吊运了291趟。
      一天可以赚多少钱?鲁容烂算了一笔账:一架无人机一天一般可吊运7吨左右,按200元一吨计算,共计1400元,扣除成本,纯收入还有约900元。
      “你用无人机运竹子赚的这部分钱,本质是以前乡亲们人拉肩扛搬竹子挣的钱,那他们现在又应该到哪里去挣钱呢?”我继续追问。
      鲁容烂并未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带着我到山顶寻找答案。沿着陡峭且难以识别的山路,我们手脚并用攀爬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到达山顶。这条道不仅是砍竹工的上山路,也是以前他们搬竹子下山的唯一通道。
      山顶上,几名砍竹工正在挥刀砍竹子。休息间隙,砍竹工们给我算了一笔账:如果只砍竹子,一吨可挣220元,一天大概能够完成一吨;如果砍加搬运,一吨可挣500元,但绝大部分砍竹工一天只能完成三四百公斤,拿到手接近200元。也就是说,无人机运输对他们的实际收入没有冲击,反而可以让他们多挣一点。
      砍竹工曲模达哈说:“如果没有无人机运输,我就不砍了。因为太累了,而且还很危险,之前有人就因搬竹子摔到山下,腿都摔断了。”
      “现在有了无人机,我专心砍竹子就可以了,效率高,还可以多挣一点。”另一名砍竹工严日晓华说。
      正在休息的砍竹工新雨大姐告诉我,以前她可挣不到这份钱:“如果没有无人机,这活女性干不了。”
      数据显示,相较于传统运输方式,无人机吊运的效率提升40—60倍,每吨竹子下山的费用减少1/3。
      从去年到现在,沐川县的吊运无人机从2架增加到近30架,低空经济和无人机让手握遥控器的年轻人成了大山里“最有力量的人”,也让他们接下父辈身上的重担。砍竹工与无人机,已成为新的默契搭档。
      下山前,砍竹工师傅很热情地请我喝水,我说:“不不不,这个水扛上山太珍贵了。”他哈哈大笑:“不用我们背,无人机吊上来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