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天府新论
-
·图片
文旅无边界“宠客”恐非长久之计
-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余姝满
政府食堂对外开放、党政机关停车场免费开放、文旅局局长腾出自家房间安置游客、假期期间小违不罚和首违免罚……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多地开启“宠客”模式,有网友点赞叫好,也有网友对一些“用力过猛”的操作表示担忧。
近年来,文旅市场火热,各地“宠客”招式层出不穷,务实暖心的举措赢得了不少游客的“用心点赞”和“用脚投票”。但“宠客”要掌握尺度和分寸,一味宠只会跑偏。比如,在这次“五一”假期来临之际,有些地方的文旅宣介就已经动作变形。从“魔性尬舞”,到忸怩作态,再到刻意扮丑,“硬凹”的噱头大于实质,不仅没营养,还存在副作用——媚俗和庸俗。再比如,“五一”假期期间,“游客免费住进局长家”冲上热搜。文旅局局长的诚意和善意固然打动人,但这种被动应急式处理,更是暴露出游客的任性而为,以及地方在文旅发展中承接能力的不足。而且,这种动用私人资源的暖心操作,有些太“惯着”游客了。文旅发展是长效性的,如此“宠客”,难以持久。
纵观近年来的文旅“宠客”,舆论场中并不都是一致“好评”。有的地方把“宠”游客片面理解为花式“整活”,甚至陷入越是应急之举越能凸显“宠客”的误区。一些地方一旦遇到游客量井喷式爆发,就依赖行政指令调动各方力量应对,短期效果立竿见影,但也有负面效应。因为这不仅挤压公共资源,也会干扰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长期来看,还可能加剧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之间的矛盾。文旅“宠客”可以友好,但不能讨好。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是不是享受同样的待遇?待客倡议会不会影响到本地人的正常生活?这些都理应考虑到、照应到。很多时候,待客热情过于高涨,没有边界感,反而会产生“宠游客”但“不宠居民”的不适感。文旅发展比拼,拼的是文旅服务综合性、系统性、可持续性的提质升级,并非全力迎合、无限兜底的“宠”。
文旅“宠客”越是热度高,越是需要冷思考——文旅宣介的本质是什么、文旅产业扎根于什么、契合地方发展实际的路径是什么。一方面,“宠客”有讲究,要“宠”到点子上、关键处。例如,游客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建议,迅速响应、有效解决,并以此提升文旅服务水准和保障能力,才是以诚相待的“宠”。另一方面,“宠客”最根本的还是保持定力、修炼内功。立足自身实际,深度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文旅资源、供给优质便利的配套服务,才是具有持续吸引力的“宠”。纵然“宠客”方式千万条,可持续性、规范合理、因地制宜的“宠”,才是真正的、长久的待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