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解锁阅读新趋势:

    当纸质书的墨香遇见数字屏的光影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肖姗姗

      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是沉浸于纸质书的墨香,还是更青睐手机里的电子读物?4月24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主论坛上,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正式出炉,一组组数据解锁中国人的阅读新趋势——当纸质书的墨香遇见数字屏的光影,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正经历深刻重构。这份覆盖全国31个省份、189个城市的调查,以57.35万个样本为基底,勾勒出数字化与纸质阅读并行的国民阅读现状。

    阅读率与媒介选择:数字化主导与纸质书的持续坚守
      2024 年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达82.1%,较上年提升0.2%,其中数 字 化 阅 读 接 触 率80.6% ,较 上 年 增 长0.3%。手机以 78.7%的接触率成为“第一阅读终端”,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108.76分钟,较上年增加2.24分钟。听书、视频讲书等新兴方式快速普及:38.5%的成年国民选择听书,较上年增长2.2%;5.7%通过视频讲书阅读,较上年增长1.3%。智能音箱、有声APP等多元渠道,让“伴随式阅读”成为日常。
      纸质书阅读展现稳定态势:59.9%的成年国民保持纸质阅读习惯,较上年增长0.1%,人均每天阅读时长24.41分钟,较上年增加1.03分钟。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79本,较上年增加0.04本;电子书3.52本,较上年增加0.12本;合计8.31本。深度阅读群体持续扩容:13.2%的人年均阅读10本以上纸质书,较上年增长0.9%;10%的人读完10本以上电子书,显示“纸质+数字”双轨模式已成主流。

    阅读行为与社会参与:偏好分化与全民阅读的破圈效应
      阅读形式选择折射价值取向:45.7%的国民倾向纸质阅读,比例高于手机阅读的37.2%,传统阅读的仪式感仍具有不可替代性。但28.9%的人认为自己“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45.8%的人对阅读现状评价“一般”,反映在快节奏生活下的“知识焦虑”。
      全民阅读活动成为破局关键:74.8%的知晓率,较上年增长0.7%;67.8%的参与度,较上年增长0.3%。“本地读书月”以31.2%的关注度和30.6%的参与度位居榜首,73.2%的参与者表示满意,较上年增长0.4%。从城市书展到社区读书会,多元场景推动阅读从个体行为升华为社会文化现象。

    阅读指数与未来趋势:微幅增长背后的文化合力
      全国阅读指数从70.76点升至70.90点,提高0.14点,背后是个人阅读指数与公共服务指数的协同进步。个人阅读指数73.40点,较上年提高0.15点,印证国民阅读习惯深化;公共服务指数68.59点,较上年提高0.12点,显示图书馆、书店等基础设施效能提升。
      从数据看,阅读已进入“多元共存、结构调整”的新阶段:数字化阅读重塑习惯,纸质阅读坚守价值,公共服务托底保障。当手机阅读成为碎片时间的“知识零食”,当纸质书成为深度思考的“精神正餐”,中国人的阅读选择正在回归本质——无关媒介形态,只为获取知识、滋养心灵。这份对阅读的执着,既是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更是文明进步的永恒底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