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要闻
于细微处较真 能工巧匠这样炼成
——“产业跃升中的工人力量”一线观察①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丹 蒋京洲
20微米,这是内江金鸿曲轴有限公司技术部刀具室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赵小东,对车床刀具生产的允许误差。
一次性合格率100%,这是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钟俊林,对出口机车构架探伤焊缝工人技能的合格要求。
……作为支撑“四川制造”和“四川创造”的能工巧匠,像赵小东、钟俊林这样的技能人才在全省已超1000万人。
临近“五一”国际劳动节,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公示,四川有93人进入公示名单,其中不少是来自一线的产业工人。能工巧匠何以炼成?近日,记者跟随“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产业跃升中的工人力量”主题采访活动,探访多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揭开大师的成名秘籍。
在实践中改进方法
4月23日,内江金鸿曲轴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不断。“我们最近产线拉满,主要是赶制一批出口东南亚的订单。”该公司工会主席、副总经理张林介绍。
订单源源不断的秘密藏在“刀尖”。曲轴是汽车发动机中最重要的机件之一,而在生产曲轴的过程中,刀具扮演着重要角色。
“失之毫厘,安装在车床上后切削的产品就差之千里。”赵小东告诉记者,刀具上的一点误差会被成倍放大,影响产品质量,进而增加生产成本。“我们的工作就是跟毫米甚至微米较真。”为此,他带领工人发明的“CNC 刀具智能对刀监控系统”,可将刀具误差控制在0.02毫米(20微米)以内,大幅节约刀具成本,助力企业拿下国际大单。
同样较真的还有游洪建。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0多年前,游洪建进入九洲集团,成为一名钳工。不知磨坏了多少锉刀,他硬是将产品加工精度做到千分之一毫米,达到数控机床都难以达到的精度。这个精度因此被命名为“九洲精度”。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一线产业工人为啥还要苦练基本功?四川省劳动模范、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甘俊林给出答案:机器只是对工人经验的复制和重复,要实现进一步的创新创造,还需要工人在实践中改进方法,发挥聪明才智。
坚持老师傅带徒弟
在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钢结构事业部,车间内火花飞溅最耀眼的,是钟俊林的“办公室”。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首届“四川工匠”,由钟俊林领衔的“钟俊林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既有72平方米的多媒体教室,更有710平方米的培训实作教学基地——装备有20个焊接工位、30余台焊机及焊接检测设备。
但钟俊林工作室仍保持着传统师徒制,这种朴实的方式让技艺与经验得以传承。工作室还引入欧洲焊接认证体系(EN15085),开设国际焊工培训班。2007年以来,钟俊林培训的国际焊工已超1500人次。
4月14日上午,新希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研究院内,李启明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研究人员陈翠翠,通过实验皿切片,观察、计算活菌数量。这个看似枯燥的工作,是公司乳品基础科研的日常。院长李启明介绍,研究院主要以传帮带形式带领核心骨干及30余名研发工作者钻研技术创新。截至目前,3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累计研发创新成果72项。
从一个人牛到一群人牛,近年来,全省各级工会加快培养造就支撑“四川制造”和“四川创造”的能工巧匠和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大军。截至2024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11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4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