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维六径”体系 保障学生“每天运动2小时”
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全方位推动健康学校建设
-
舞龙舞狮社团参演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2024年春季田径运动会开幕式。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2025年春季田径运动会上,学生表演武术操。
□樊祥 何小波 袁新平 (图片由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提供)
今年1月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作为全国礼仪教育示范学校、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四川省文明校园、成都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成都市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秉承“立地正身,走向生命个性的自由舒展”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体育人,多措并举全方位推动健康学校建设。
面对开展体育活动场地有限、内容单一、协同不足的痛点难点,学校积极构建“三维六径”体系,不仅实现学生日均运动量2小时全覆盖,更以运动为载体撬动学生体质提升、品格塑造与心理健康协同发展,对“小学校,大体育”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
三维支撑 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时序贯通,全时序设计运动场景。针对体育活动“时间碎片化”难题,学校以“1+3+N”时序链贯通运动场景。“1”即晨间唤醒计划:低段学生习练川韵绳操,高段学生演练《千字文》武术操。“3”即运动覆盖大课间、课堂与碎片时间:利用大课间30分钟合理安排“体能+专项”分年级轮转8类运动项目;体育课采用“技能+体能+效能”三阶教学,学生人均掌握3项运动技能;课间“碎片微运动”与午间游戏贡献日均1小时运动量。“N”即运动延伸至班级联赛、校级赛事,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格局。“固定时段+灵活补充”协同,推动学生日均运动量稳定达标,破解“2小时落地难”问题。
科技赋能,量身定制运动计划。依托智慧校园建设,构建“监测—分析—优化”体系。学校以数据提质效:以科技手段量化运动成效,追踪学生心率、运动强度等数据,生成个性化运动计划,并借助积分奖励激发学生运动内驱力;以AI促精准:课堂教学视频借助AI自动识别动作规范度,推送改进建议,确保运动量达标;以协同促管理:通过家校平台,定期发送“家庭运动报告”,形成校内外联动健康管理闭环。
以文化人,将体育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学校开发“川剧+跳皮筋+古诗词”融合课程,带动学生创编《蜀道难》跳法口诀。此外,学校篮球联赛设置“团队协作积分”环节,促使学生团结奋进;开展游泳、攀岩等耐力项目,培养学生“坚持与超越”的品格。
六大路径 多维联动提质增效
学校以“六径”为实践抓手,围绕“时空重构、课程融合、协同共育、学科渗透、个性进阶、评价突破”六大路径进行探索,形成“多维联动、提质增效”的育人格局。
时空重构,实现小场地高效利用。面对有限的校内场地,学校以“时间模块化+空间立体化”双线破局。从时间入手,利用晨间“黄金10分钟”分年级开展川韵绳操、《千字文》武术操;大课间实施“趣味游戏—技能训练—对抗项目”三级进阶,科学匹配运动强度;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发7套“微运动包”,桌椅拉伸操、走廊平衡训练贡献日均40分钟运动量。从空间入手,立体开发“三区五角”,将楼道、角落转化为体能训练区与益智游戏区,配备象棋、五子棋等小型器材,提升空间利用率,通过“化整为零”与“见缝插针”,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营造运动乐园。
课程融合,实现基础与特色项目均衡发展。构建“基础+特色+拓展”分层课程体系,激活项目活力。重视基础,实现田径、“三大球”国家标准课程全覆盖,编写《运动技能达标手册》;激活特色,开发非遗特色课程,如空竹课程,形成“基础—竞技—闯关”三级体系,大多数学生可掌握4套特色套路;主动拓展运动项目,引入攀岩、武术等课程,分阶段设计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实现“我的运动我做主”。
协同共育,学校家庭社区共同织就健康网络。紧扣学校体育工作提质增效,每3至4个班配1名体育老师,开发“体能+心理”融合课程,提升教师协作效率。编写《家庭运动指南》,设计亲子跳绳挑战赛等活动,带动家庭体育运动。加强校社联动,与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兴蓉社区等3个社区共建“15分钟运动圈”,年均举办户外活动15场,惠及600余个家庭。通过资源整合,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共育”,形成健康管理网络。
学科渗透,探索“体育+文化”育人模式。结合非遗传承,将空竹课程和数学计算融入“智慧闯关接力赛”,以计算转速、统计得分的形式解锁关卡;结合皮筋游戏与古诗词吟诵,学生将《将进酒》改编为跳法口诀;编写《川剧皮筋》《乒乓球文化》等校本教材,运动会增设“非遗挑战赛”,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
个性进阶,从“千人一面”到“一人一长”。构建“基础+兴趣+特长”进阶体系,着力全员筑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优良率提升至80%以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开设空竹、攀岩等12门选修课,提供运动项目“自选模式”;紧扣特长深耕,为学生定制专项培养计划,让学生在运动中找到“高光时刻”。五年级学生陈某通过“游泳特训”,在区级游泳比赛中获得银牌。
评价突破,四维模型激活成长动力。构建“体质—技能—过程—品格”四维评价体系,体质评价数据化,及时生成健康报告,助力提升体质优良率;培养技能进阶化,实施“红橙黄绿蓝靛紫”七彩虹段位进阶培养模式,实施个性化、可量化评价;运动过程可视化,AI生成“运动成长轨迹图”,学生家长可以实时追踪;推行“体育道德积分卡”,通过积分制管理,累计表彰学生优秀事迹超200次。
历经“三维六径”体系的深耕实践,学校在体质健康、文化传承、心理健康、品格塑造等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对“小学校,大体育”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学校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从2022年的72%提升至现在的82%,近视率、肥胖率相较于往年均有明显下降。学校学生多人次荣获省市级体育运动奖项,如2023年参加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乒乓球比赛挺进16强,校篮球队连续两年荣获区级比赛一等奖,校田径队连续三年荣获区级比赛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