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校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新机制
-
□温静 姜松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出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强化对企业吸纳就业的支持,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当前就业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高校要始终贯彻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坚决扛起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治责任,有组织地推动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措并举、协同发力,建立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新机制,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
党政齐抓共管,建立“党建+就业”引领赋能机制,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择业观。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就业工作主体责任。高校党委要切实履行就业工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一把手”工程实施机制。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需将就业工作纳入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常态化议事日程,建立定期研判、动态复盘、快速响应的工作机制。通过专题研究、专项部署、专门推进,及时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就业工作有序推进、有效落实。凝聚思想共识,构建全员参与工作格局。深刻认识就业工作的育人属性,将其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通过强化思想引领、明确职责分工、完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基层教学组织、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多方力量,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推进的就业工作体系,切实增强就业工作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深化育人融合,提升就业指导实效性。着力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在“讲深、讲透、讲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职业观和就业观。创新构建毕业论文指导与就业服务协同机制,将论文指导与职业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的同步提升,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最后一公里”问题。
精准聚焦痛点,建立“供给+需求”双向奔赴机制,全面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分层分类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现就业能力阶梯式提升。建立高校、政府、用人企业、社会组织多主体协同的就业指导协同机制,针对大学生不同就业阶段的特点,开展分层次、分类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职业理想”与“职业能力”的关系,不断强化动态响应与就业促进,找准企业用人“靶心”,提升就业竞争力。深化“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实效。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在供给侧持续发力,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拓展优质就业岗位资源,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校企共建实习基地、“订单式”培养等合作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选择,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双向赋能。激活校友资源,构建供需高效匹配平台。同时,建立校友导师制度,邀请优秀校友参与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分享职业经验,通过校友示范引领拓宽学生就业视野。
汇聚资源合力,建立“指导+帮扶”协同发力机制,多维度提升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建立“前瞻指导—深度支持—精准帮扶”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构建面向未来的职业发展教育平台,系统化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定期开展行业趋势解读讲座,深入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赛道的发展动向,结合商业计划书撰写、数字化工具应用等实践课程,构建师生共创、同向前行、共生共赢的育人新生态,帮助学生掌握市场需求与职场技能。同时推行校企“双导师制”,邀请行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将理论教学与真实案例相结合,让学生在模拟路演、项目实操中完成知识、能力和价值的转化。构建贯穿全程的学术发展支持网络。从考研政策解读、院校专业选择到复试技巧指导,提供阶梯式咨询服务;开设学术论文写作、研究方法训练等专项课程,通过工作坊研讨、导师一对一辅导等形式强化学术素养;建立考研互助社群,搭建往届考生经验分享平台,营造良性互动的学习生态,提升升学成功率。建立就业困难群体个性化帮扶长效机制。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学生需求,为技能薄弱者对接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为求职受阻者定制企业岗位推荐清单,为心理焦虑者提供职业咨询与压力疏导。通过分层分类的支持模式,实现就业服务全面覆盖,确保重点群体的精准施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育人新格局。
强化闭环联动,建立“监测+反馈”持续改进机制,全方位施策联动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构建全景式就业数据采集机制。通过整合学业表现、职业测评、岗位需求、薪酬期望等多源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求职大学生进行精准“画像”。重点采集就业意向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能力结构与岗位要求的契合度、职业期待与现实发展的偏离度等关键指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学生群体的能力短板、行业领域的供需错位、培养过程的改进空间,为施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多维度就业质量评估机制。在输入端重点监测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在过程端追踪就业指导服务的覆盖度与满意度,在输出端评估毕业生职业发展质量与用人单位评价。通过深度解析就业质量与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指导服务等因素的相关性,建立起由毕业生、用人单位、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的评估共同体,形成涵盖职业胜任力、岗位稳定性、发展成长性等维度的评估机制,为就业质量改进提供方向指引。不断完善就业信息协同化反馈迭代机制。搭建校企数据共享平台,实时捕获行业标准更新、技术变革趋势、岗位能力需求等市场信号。定期开展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调查,将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转化为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更新、实践平台优化的具体措施,形成“调查—改进—迭代”的完整闭环。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