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一步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     

    □林罡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释放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2024年年末,四川民营经营主体达到893.3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7.1%;2024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36461.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4%,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民营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还是面临一些困难,如惠企政策落地难、转型发展难、融资难融资贵和市场竞争力弱等。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当前,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薄弱环节,金融机构要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做好金融助力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加减法,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自主创新转型发展,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加大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抢抓国家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机遇,利用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力度,激发社会投资活力。落实好无还本续贷政策,对依法合规、持续经营、信用良好企业的贷款办理续期,加大民营企业的首贷、续贷、信用贷支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扩大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支持民营企业发行科创债券、绿色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融资工具。银行机构要根据职能定位,立足当地产业发展和民营企业发展实际,开展特色化差异化经营,根据民营企业特点设计符合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推出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折不扣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好“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全面摸排小微企业经营情况和融资需求,设立绿色通道,简化流程,削减中间环节,减少贷款成本及附加费用,实现低成本信贷资金的直接下放,打通惠企利民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因地制宜制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落地政策,确保授信政策一致、审批条件公平,一视同仁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
      释放科技金融乘数效应。聚焦支持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培育科技“硬实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列为重点支持服务对象,设立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和网点,配备专业顾问团队,发展产业链和供应链金融,为企业科技创新和推动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便捷、高效金融服务。以金融机构为纽带,联合地方政府、高校、科创企业等,尤其加强与各级工商联以及行业协会、商会等单位合作,通过数据共享平台链接技术需求与金融资源,为科创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对接、人才引进培育、市场渠道拓展等综合服务,放大金融资源带动效应。
      顺畅金融支持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需要有创新意识,不断革新思想观念、更新制度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从金融机构外部而言,金融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为金融机构准确评估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建立由财政、银行、担保、保险等机构共同参与的风险共担、发展共享的机制,让民营企业敢借,让金融机构敢贷。从金融机构内部而言,应进一步完善尽职免责制度,改进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内部风险管控机制,制定清晰、明确的尽职免责标准和操作流程,解除敢贷、愿贷的后顾之忧,激发从业人员积极性。
      (作者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