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湿地公园能靠“呼吸”挣钱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君芳 成都观察 邹嘉语
      3月下旬,记者在成都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采访时,听闻当地村民在讨论一件新鲜事:家门口的桤木河湿地公园,每天靠“呼吸”就能挣钱。
      这件事叫碳汇交易,简单理解就是具有碳汇能力的主体,可将其减排的碳汇量,出售给需要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或机构,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生态价值补偿的方式。
      不久前,桤木河湿地公园项目正式通过了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的碳汇审核,该项目截至2024年4月底产生的2981吨碳减排量将挂牌交易。按“碳惠天府”机制80元/吨的价格计算,可获得2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看生态效益
    白鹭回来安家了
      清晨,走进桤木河湿地公园,蜿蜒的滨水步道上已聚集了不少晨跑和散步的居民。看着清澈的河道,62岁的五星村村民董云华感慨:“以前这条河道是一条排洪沟,淤泥多,还堆满垃圾,一到夏天臭味难闻,我们都绕道走。”
      改变始于2014年,桤木河湿地开始进行分批次建设改造。改造工作由崇州市蜀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公司工作人员李淳介绍,改造工程分示范段、北段、南段三期,“示范段清淤疏浚、种植乔木1.2万株,打造850亩核心湿地;北段整治7公里河道,建成1405亩生态缓冲区;南段修复127亩滨水带。”
      董云华记忆中脏乱差的河道在经过整治后,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环境变好了,白鹭都回来安家了。湿地还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回来开农家乐、开民宿,一到周末节假日,很多游客到我们村耍,热闹得很。”
      生态治理非一日之功。李淳介绍,工作人员会定期开展河道清淤,同时结合无人机巡查、水质传感器等科技手段,实现对河道的动态监控。“我们每月都会组织专人对河道进行两次巡查,重点检查河岸环境与水质情况。”五星村党委书记高志伟说。
      “桤木河湿地公园示范段建成后,周边PM2.5浓度下降15%,北段河道整治消除了洪涝隐患,保护了下游千亩农田。”成都市崇州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看经济效益
    生态绿肺将持续“生金”
      生态绿肺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还在持续放大。成都市几年前就推出“碳惠天府”机制,引导企事业单位实施节能改造、低碳管理、生态保护后开发出售碳减排量,动员全社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作为买方参与碳中和公益行动。这一机制让生态变好的桤木河湿地公园靠“呼吸”挣钱,有了现实操作依据。
      要精准计算碳减排量,首先要对植被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负责此次项目碳指标测算的团队,对湿地公园各类湿地植被、水生植物进行了“地毯式”排查,植被的品种、数量、胸径、冠幅、高度等数据都被记录在册,仅示范段的乔木登记总面积就达到9万多平方米。
      “一棵胸径30厘米的枫杨通过光合作用,年固碳量相当于吸收10公斤二氧化碳。”测算团队工作人员赵林举例,此次核定的2981吨碳减排量,由湿地植被固碳、水生植物固碳、湿地土壤固碳和水体甲烷减排等多方面综合计算得出,其中甲烷量会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换算成二氧化碳的量。
      赵林还提到,该项目核定的计入期是20年,目前的2981吨实际上只计算了湿地启动改造到2024年的碳减排量,“未来只要持续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就可持续计算碳减排量。按照完整的计入期算,这笔‘生态财富’将达50余万元。”
      “我们正在考虑通过两种方式将碳汇变现,一种是通过协议方式将碳汇量卖给本地企业或园区,另一种是通过挂网公开交易。”崇州市蜀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这笔收益将用于湿地的维护和下一步建设,让生态绿肺持续“生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