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9年孵化6家上市公司背后的园区力量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珍/文 吴枫/图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聚焦5大领域
    生物技术药 化学创新药 高性能医疗器械 专业外包服务 健康服务

    聚力18个细分赛道
    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累计落户项目超300个
    总投资超1400亿元
    汇集产业人才1.8万余人
    培育6家上市企业
    孵化300多个创新项目
    历经9年发展
    稳居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第一梯队”

      美国波士顿是全球著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催生了被誉为美国“创新心脏”的肯德尔广场。在肯德尔广场1平方英里的土地上,汇聚了拜耳、诺华、辉瑞、默克等生物医药巨头。波士顿在美国的生命科学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一,国内多地在制定生命健康产业战略时,通常把波士顿的经验作为学习标杆。
      医药健康是四川的六大优势产业之一,2023年四川医药健康产业营收近6000亿元,规模居中西部第一。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简称生物城)作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成都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的主要承载地,也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与智造的重要之地。根据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以生物城为主体代表的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综合竞争力仅次于中关村和苏州工业园区,稳居国内“第一梯队”。
      学习波士顿的经验模式,如何谋划产业发展,生物城提炼出哪些方法论?

    形成产业“强磁场” 融合行业顶尖资源,打造完整产业生态圈
      春日里的永安湖畔,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生物城又迎来一位重要角色。3月21日,在生物城加速器园区四期,成都永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总部揭幕仪式在这里举行。
      永新医疗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已成为核医疗影像领域的佼佼者。除总部外,永新医疗还在生物城规划建设了销售结算中心、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谈及落地原因,企业负责人直言,生物城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四川有庞大的目标市场。
      除此之外,作为核药临床医疗使用的重要场景,华西国际肿瘤治疗中心也计划于年内在生物城投运。届时,永新医疗和华西国际肿瘤治疗中心可以形成互补的产业关系。
      当前,生物城集合了医用同位素、放射性药物、核医疗装备、核特色医疗等相关企业和机构,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核医疗全产业链。
      在园区负责人看来,打造标杆园区的关键,落点在“聚”上,即通过融合行业顶尖资源,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形成创新凝聚力。
      目前,生物城聚焦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专业外包服务、健康服务5大领域,以及新型疫苗、抗体药物、血液制品等18个细分赛道,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累计落户项目超300个,总投资超1400亿元,吸引了赛默飞、GE医疗等跨国药企,以及国药蓉生、苑东生物等本土龙头,汇集产业人才1.8万余人。

    护航企业全生命周期 孵化培育6家上市企业、300多个创新项目
      除了吸引外部力量,生物城的另一项重点是孵化培育本土企业。
      生物城集团旗下的成都国生创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简称科服公司),负责园区综合运营,董事长彭博称自己的团队是生物城的“管家”。“从创业团队的科研成果开始,我们会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务。”彭博表示,服务原则是“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作为科服公司的孵化经理,田哲源经常说自己是企业的“服务员”。
      2023年12月,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成都举行。经过层层筛选淘汰,生物城孵化的成都凌泰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入决赛圈。“这是四川生物医药时隔多年再次进入决赛,对企业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机会。”田哲源和团队深知比赛对企业后续发展的重要性,决赛前为凌泰氪开启“专班辅导”。
      凌泰氪不负众望,最终获得优秀奖,其竞争优势赢得专业评审的肯定,企业的市场化、知名度、曝光量也得到极大提升。目前,凌泰氪完成了数亿元的投融资,预计今年底将实现首个产品临床试验申请获批。
      在辅助企业发展壮大方面,生物城不遗余力。2018年,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确定入驻生物城。彼时生物城还未完全建设完成。为了企业能早日搬进“新家”,科服公司团队快马加鞭,提前准备材料,为企业申报了“绿色通道”,让企业办公楼的装修能“先行一步”。生物城开园当天,成都先导也搬进了全新的办公场地。经过多方努力,成都先导于2020年4月成功上市,成为西南地区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彭博介绍,当前科服公司正在培育的项目有24个,今年预计还有15个能顺利“毕业”,走向规模化发展。截至目前,生物城已培育6家上市企业、300多个创新项目。

    打造互动生态 园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互动,生物创新券能跨区域使用
      3月中旬,生物城举行了一场清华校友产学研合作对接会,80余名科研工作者、企业代表、投资机构人员齐聚一堂,探寻医药健康产业合作新机遇。
      这样的场景,在生物城并不罕见,行业峰会、创新路演、技术沙龙等活动已在常态化举行。“每月会举行2到3次。”田哲源说。
      活动之外,生物城又是如何让园区的产业真正联通起来?
      在生物城孵化园C区的公共实验室,倍特药业研发人员正在进行细胞提取;在科服公司工作人员李媛媛手机上,打开生物城小程序,租用实验室的申请不时弹出。“搭建实验室、中试平台、分析检测中心等共享设施,可以有效降低企业间的协作成本。”李媛媛表示,不仅如此,在小程序上,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导师和产业资源对接;加速器又帮助成长期企业对接龙头企业的供应链。
      除此以外,生物城通过补链强链,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互动。专注于研发自体免疫及肿瘤治疗领域创新生物疗法的康诺亚,是生物城培育的本土上市公司。企业成长中,生物城同步引入抗体库技术企业盛世君联、药品零售企业麦德凯,形成从药物研发到商业化销售的完整链条。
      在跨区域协作上,生物城也有创新,开展了成渝地区平台互认、共享、共用探索。
      2023年,生物城独创的产业“消费券”——生物创新券,其运用范围扩展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柏奥特克生物(该公司现已被科兴生物收购)成为第一家申领跨区域使用创新券的企业,在向重庆美莱德公司支付疫苗药理毒理学检测服务费时,使用了14万元创新券。
      截至目前,创新券已累计兑现2100万元额度,撬动技术服务合同额超2.4亿元。重庆企业美莱德、柳江医药等,也通过创新券政策进入成都市场,实现了资源共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