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余海燕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这一要求对于加快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围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任务,明确提出“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改革要求。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抓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深刻理解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把握健全要素融合体制机制这一核心,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提高产业体系整体效能,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一方面,通过产业间相互赋能、相互联动,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与技术渗透,促进各产业之间有序链接和高效畅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经济循环效率,进而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比如,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交叉互融,进一步开发农业多样功能、多重价值和多种业态,拓展农产品深加工空间、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形成丰富的“农业+”产业体系,进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此外,还可提升产业韧性与安全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改革,既能打破耦合协同壁垒,实现产业深度融合,避免割裂对立,建立起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与未来产业、数字产业与工业服务业之间的内在联动机制,增强经济发展的根植性与应变性;又能够优化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数字融合锻长板、创新融合强基础,重组产业要素配置、重塑产业结构体系,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增强高质量发展能力。
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改革的关键是健全要素融合体制机制。三次产业融合的本质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通过技术渗透、扩散与重组,打破产业边界,实现要素投入结构优化与配置创新,从而创造新价值。一方面,健全技术要素与其他要素融合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技术渗透是产业融合的基底,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完善技术要素与劳动、资本融合的制度环境,推动技术创新与其他要素资源的有效结合,打破要素配置的形式限制、资源约束与技术制约,提高要素再配置的价值增值效应。建立技术要素跨界融合机制,破除技术流动的行业壁垒,推动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互交织,服务业与工业互促共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共生,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夯实要素联动支撑机制,完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物资、资金、人才、知识、技术、数据等要素体系,推进生产要素形态变迁,不断拓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另一方面,健全数据要素赋能机制,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与倍增效应。数据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数字赋能是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改革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创新数据要素的应用机制,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产业转型,推动传统要素数字化变革,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和数实融合的核心纽带作用,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有效激活数据要素服务实体经济新动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改革要落脚在工业兴省制造强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四川工业化处于由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期,应坚持工业当先、制造为重。《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决定》中,把“优化工业兴省制造强省体制机制”放在了“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首要位置。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要落脚于解决四川工业发展“大而不强”问题。一方面,四川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还有待提升,产业间内在联系亟需加强;另一方面,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改革,关键在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补齐“两业”融合短板与不足,通过改革进一步提升“两业”融合深度与广度,以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带动制造业高端化。也需注意,促进“两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改革,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机制是基础。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的内在要求,要锚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主攻方向,聚焦重点产业建圈强链集群发展,聚力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聚合数字产业化资源,促进数实融合走深走实,推动韧链强群融合发展,以产业高质量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