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要闻
-
·图片新闻
泸酒逐“新”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杰
“新产品多!杨梅酒、青梅酒都是年轻人喜欢的。”3月27日,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双新村党总支书记李强带着枇杷酒和刚上新的果酒,又去“赶”酒博会(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
这是李强“赶”酒博会的第四个年头,也是酒博会永久落户泸州的第十二个年头。以酒为媒,泸酒勃兴:作为全国三大千亿白酒产区之一,泸州已拥有11万多口窖池,规模以上酒类生产企业137户,占全省总量的49%。
酒博会是一扇窗,既映照出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增长趋缓、竞争加剧、产业分化等现实困境,也透射出泸酒不断探“新”,脱围图强的转型求索。
年轻化成为这场突围的关键落子,也被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刘振国视为白酒转型的最大挑战。泸州顺成和庄园酒业是竞技场上的活跃力量——针对年轻群体对“微醺文化”的追捧,相继推出李果酒、桑果之约等多款果酒产品。顺成和庄园酒业相关负责人说:“三四千吨的产能已不够用,必须加快扩大产能。”
“年轻人喝酒需要氛围。”泸州市酒业发展促进局局长叶仕良认为,近年来泸州酒业发展最突出的变化,就是顺应全新消费需求,做强“白酒+”,即通过与会展、文旅、美食、大健康跨界融合,打造更加丰富多元的场景业态。无论在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还是在郎酒龙马酒庄等,越来越多的白酒主题体验消费新场景应运而生。
“新”在需求侧,也在供给侧。在泸州的白酒车间,一边是工人们挥汗如雨,正在上甑;另一边,是机器人来回穿梭,正在进行机器摊晾。
在醉清风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智能酿造示范车间,机器人的手臂,可以感知温度,精准撒出粮糟。上甑这一酿酒环节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也已被机器人取代。
在泸州老窖、郎酒、川酒集团等,机器人“上班”已称不上“新”的风景。在这里,“智改数转”带来的是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叶仕良透露,“十四五”以来,泸州酒业营收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泸州实施从原粮种植、白酒酿储到物流商贸等全产业链设备更新、数智升级。
此前,泸州在业内率先提出并建成“智酿云”白酒工业互联网平台,衔接63道数字化酿造工序和“20000+”工艺实时监测点,将酿酒生产从以传统感官判断为主的“可知化”,升级至以数据统计分析为主的“可视化”。其结果,是综合提高生产效率3倍以上。
生产能力的提升,也让泸州酒业有了更多“出海”底气。国窖1573“让世界品味中国”全球之旅,迄今已走进巴黎、莫斯科等地。泸州老窖的产品销售网络,已发展到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15个国家的71个主流国际机场免税终端建立品牌专柜。
国际化,必然要求以标准化构建与国际对话的“通用语言”。作为四川优质酱酒产区,古蔺正在行动。古蔺县与中国酒业协会共同提出,建立全方位、高质量、严要求、长效化、精细度、创特色的古蔺(产区)大曲酱香型白酒质量标准体系。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杜小威认为,古蔺产区的探索,正帮助其迈入从“产能建设”向“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
今年,泸州锁定白酒产业链营收力争破1500亿元目标,着力建设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在泸州市酒业发展促进局的墙壁上,有这样一句话:乘江出海酒带路。泸酒上新,破浪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