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然“纸”上的马村镇
-
开 栏 语
作为“上联城市、下接农村”的关键节点,镇域是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四川有2000多个建制镇,因区位地理、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不同,各地镇域发展独具特点、各美其美,“镇”有看头。
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共同开展镇域经济样本调查,在行走中发现小镇所蕴藏的发展动能,感受各地因地制宜推动创新发展的基层活力,为您讲述小镇发展故事的同时,展现我省镇域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敬请垂注。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世梅 曾小清 蒋君芳 杨艺茂
【小镇名片】
马村镇,位于乐山市夹江县城北面,镇域面积58平方公里,辖9个村(社区),拥有13家造纸企业,造纸作坊达120家、占全县手工作坊的90%以上,享有“蜀纸之乡”美誉。
【小镇故事】
日头升起,电闸拉开,机器声打破马村镇杨湾村的宁静。73岁的杨云福穿上罩衣,将纸张边角料打成浆,浸泡在水中,作为造纸用原料。“这门手艺,是从祖辈传下来的,我做了几十年了。”杨云福说。
杨湾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造纸。3月25日,记者在这里看见,很多户人家的竹竿架上,晾晒的不是衣服,而是刚造好的手工纸。造纸不仅是杨湾村村民的重要营生,也是马村镇的支柱产业,全镇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从事纸文化产业。
“全国超过60%的书画纸产自马村镇,目前全镇书画纸综合产值超过50亿元,有3000余人在全国各地从事文房四宝销售等工作。”马村镇党委书记陈剑介绍,始于唐朝的马村书画纸,有一个为人乐道的故事。1939年和1940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先后两次到马村镇石堰村,与当地纸农共同研制出享誉四海的“大千书画纸”。这种纸与安徽宣纸并称为“国之二宝”。
马村镇的产业发展,就围绕这张有故事的“纸”展开。
山中竹林,是马村镇造纸的原材料。马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小强说,马村镇通过“集中制浆、集中治污、分户造纸”思路,破解了造纸污染难题,让造纸业重焕生机。“但现存的竹林仅千余亩,只能供应手工纸原料,大量的机械纸原料需要从全国各地采购。”
为解决原料端问题,马村镇去年引入业主在碧山村投资8000万元建设林竹产业基地。预计到2026年,基地连片竹林面积达6000亩以上,成为夹江县面积最大的竹林。项目投产后年产竹原料约1.8万吨。
连片竹林,也将自成一景,成为当地重要的文旅元素。“围绕‘纸’做文章,我们要推动一二三产互动。”陈剑说,虽然马村镇文旅发展基础好,但知名度还未打开。
交通是一大掣肘。目前马村镇境内仅一条省道,离最近的高速公路出入口有半小时车程。“马村镇将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吴小强说,规划中的成峨高速在马村镇设置出入口,“这条高速通车后,马村镇的高速出入口将是乐山离成都最近的一个出入口。”
实际上,马村镇的文旅棋局早已摆开。在石堰村,陈剑带着记者拾级而上,抬头所见,是正在打造中的张大千寓所民居组团。“张大千先生居住过的院落周围还有9个院落,我们把它们统一打造成集展览、接待、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端民宿群。”
山脚下,一些民宿已开始营业,它们有个特别的品牌名——文家乐。走进一树闲居文家乐,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当地文家乐标准配置——书房,墙上的书画、柜子里的书籍让民宿充满“书香味”。一树闲居老板陈利群正带着客人,在距离住宿区不远的地方体验制茶,“来这里的客人,一般都会体验一下我们的制茶、造纸。”陈利群说。
“今天早上已有四五辆旅游大巴开进村。”吴小强说,目前全镇建成文家乐民宿13家,创建省市县三级研学基地8个,全国首个以纸文化为主题的村史馆——石堰村村史馆也已投入运营,旅游年综合收入达800万元。
“千年纸乡”马村镇的发展图景,已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