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设备、改茶园、引企业,万源茶叶谋划新路径
让茶香从早春“飘”到夏秋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 袁城霖
3月25日,达州万源市巴山云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精制茶车间内,色选机持续振动,经过筛选的优质独芽接连落入成品腔内。“现在一天能生产两三百斤精制茶,效率是以前人工手选的上百倍。”公司执行董事邓间高兴地说,随着精制茶生产效率极大提升,预计今年公司品牌茶与毛茶的销售比例将从2∶8变为3∶7,为公司带来数十万元的收入增长。
被邓间视为宝贝的色选机,加上精制茶车间的建设,公司实际只花了30万元,因为政府给予了40%的补贴。记者在万源市走访时注意到,在补贴政策引导下,今年当地有10余家茶企添置了分选机、色选机等设备,不仅延长了加工链条,也提高了产能。与此同时,万源正洽谈引进大型夏秋茶加工企业。
拥有25.2万亩茶园的万源市,正着力推动春茶提质扩能,加大夏秋茶开发力度,谋划新的发展路径。
支持添置设备,延长加工链
巴山云叶公司位于万源市固军镇茶园坪村,翠绿的茶树从山脚延伸至山顶。“公司选址万源几个茶叶大镇的地理中心,便于收购鲜叶。”邓间介绍,自3月上旬气温回升以来,万源茶叶逐步进入规模采摘阶段。
10公里外,万源市知春茶厂负责人王定勇端着茶杯,在厂门口晒太阳——经过连夜炒制,5000斤鲜叶已加工完毕。“往年这个时候,我们正铆足劲儿炒茶呢。”他回头指向厂内左侧的制茶设备,“这批新家伙把制茶效率提高了一倍。”
这批新设备价值100多万元,把制茶的杀青、理条、塑型、提香、分选等工序,从单体机生产变为半自动连续生产,特别是新添了加工末尾环节的分选机,提高了产品品控能力。
“炒制全过程茶叶不落地、不沾尘。”王定勇弯腰摸了摸泛着光亮的厂区地面,“政府补贴支持涂装食品级地坪漆、安装吸尘排风扇等,我们建成了清洁化生产车间。”
在万源,茶叶加工设备设施都纳入了补贴范围。这是当地推出的“巴山青”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加工厂改造提升项目。“总的目标是提高茶叶品质,进而创品牌、提高附加值。”万源市茶叶局局长刘明亮说。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该项目已拿出补贴150万元,支持了20家茶企。目前,万源117家茶企和专合社中,达到清洁化生产标准的有65家。
让茶叶优质又优价,万源正在城郊的秦巴商贸物流园内建设一个约2万平方米的茶叶交易市场,以此加强茶叶品质监管,提升本地茶叶形象,从而广泛吸引外地茶商进入,卖出好价钱。
标准茶园打底,引进加工企业
在记者与王定勇交谈间,茶农黄兴太挎着茶篓走来。她半天时间采摘的8两单芽,卖了64元。黄兴太家的茶园有2亩,预计春茶能卖1.2万元左右,加上近两年茶企开始收夏秋茶,又能为她带来几千元的收入,因此她选择在家务工。
采完春茶,再卖夏秋茶,是万源茶园的新气象。“我们夏秋茶开发利用空间大。”在茶叶局工作20余年,刘明亮对全市茶产业发展的短板与潜力了然于心。
长期以来,万源茶园只采摘春茶,到了夏秋季对茶园定型修剪,剪下来的茶叶往往被丢弃。“因为以前的茶园不标准,没有实现机采。如果靠人工采收、加工夏秋茶,效益太低,甚至可能导致成本倒挂。”刘明亮说。
近几年,在东西部协作等力量支持下,万源一方面扩大茶园面积,另一方面加紧茶园标准化改造提升。
“对幼龄茶园死亡茶树进行补种,按照全市茶园种植管护技术方案进行改造,新建水肥一体化、道路和电力配套设施等。”固军镇党委书记于克军介绍,该镇现有茶园2.7万余亩,其中去年改造标准化茶园5000余亩。
目前,万源约有10万亩茶园达到机采、机剪、机耕水平,除了推动10余家老牌茶企涉足夏秋茶加工,当地还新引进多家夏秋茶加工企业。“继续以夏秋茶出口为主营业务。”四川巴山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在芸说,公司去年首次出口500吨绿茶,今年又拿到1750吨的出口订单。
近日,一家自贡的夏秋茶开发企业来到万源考察和洽谈。该公司计划在万源建设2条大型夏秋茶生产线,日产量达2.5万斤,将成为当地最大的夏秋茶加工企业。万源市在规划中明确,要实现春季名优茶、夏秋大宗茶和原料茶的高中低档茶产品协调发展的产品格局,到2027年,将全市茶业产值从2024年的23亿元提升至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