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公园城市理念推进四川城市智能建设与治理

  •     

    大家名片
    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综合方案总规划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曾任全国城乡规划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国内外诸多规划设计重要奖项。

    主要观点
      ●生态优先的规划方式不仅为城市划定生态红线,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通过构建全域生态网络,能够实现城园相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人本导向的场景营造,通过公园网络激活社区活力与产业创新,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还为产业创新提供了空间,促进了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社会凝聚力
      ●借助数字技术,通过构建一体化数据平台、智能数据分析与监测系统,能够打破数据孤岛,提升城市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在天府新区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从此,公园城市这一全新的城市理念,从这里走向全国。公园城市理念通过构建城园相融的空间格局,实现人、城、境、业的高度和谐,为城市发展提供全新范式。
      公园城市理念不仅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阐述,更是城市发展模式的全新概括,推动城市规划从工业化思维向生态化、人本化理念的深刻转型。其关键原则包括:生态优先,构建全域生态网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公共性,推动绿色空间的全民共享与开放参与;以人为本,打造宜居环境,促进健康生活;系统性,打破生态、生活、生产的割裂,实现多系统融合;文化传承与创新,在保护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激发城市活力;智慧化,提升城市治理与居民生活便利性;代际公平,确保资源永续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些原则共同构成公园城市理念的核心框架,旨在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新时代城市发展树立典范。
      公园城市理念为四川的城市建设和智能治理进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范式。其三大创新点——生态优先的逆向规划、人本导向的场景营造、智慧赋能的动态治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系统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发展路径,我们不仅能够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区域发展不均衡、数据治理困境和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还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川城市建设与智能治理的挑战和关键问题
      近年来,四川在城市智能建设和治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省会成都已跻身新一线城市前列,其智慧交通系统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创新实践成为全国标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加速推进,带动川南、川东北城市群初具规模。数字基础设施快速铺开,全省共建成5G基站20多万个,全面实现“村村通5G”。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大熊猫国家公园、若尔盖山水工程等为长江黄河上游筑起生态屏障。
      成绩斐然,但发展的背后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四川当前亟需解决以下关键问题:一是省内数智化发展不平衡。四川地域广阔,发达城区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数智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治理能力方面高于相对落后地方。二是数据治理中的数据共享与整合不足问题。数据治理是智能治理的核心环节,但四川目前存在数据孤岛现象较严重的问题,难以形成全域联动的智能治理体系。三是基础设施老化与建设不均衡。四川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老化严重,老城区的市政设施如地下管网陈旧,老旧小区缺乏停车位、休闲娱乐场所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同时,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农村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偏远地区仍存在“最后一公里”连通性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四川的城市建设和智能治理的未来发展,更是实现区域协调、经济可持续和民生改善的关键所在。

    生态产业空间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区域均衡发展
      生态优先的规划,以自然系统定义城市生长边界,强调城市与自然的深度融合。这种规划方式不仅为城市划定生态红线,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通过构建全域生态网络,我们能够实现城园相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首届公园城市论坛上,我提出“家在公园”的理念,强调将居住、商业、文化、产业、医疗、教育等功能有机融合,形成六大模式整合的全新发展路径。公园城市的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一公三生”:公共、生态、生活、生产的高度和谐统一。“公共”强调城市空间的共享性与开放性,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态”突出自然系统与城市空间的深度融合,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生活”旨在打造“职、住、医、教、休、商”六元平衡体系,满足居民多元需求;“生产”则聚焦经济转型,依托科技创新与人才储备,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
      四川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较显著,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省高质量发展。以公园城市理念破局,可从生态、产业、空间三个方面协同推进,助力四川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与高质量发展。
      生态共建共享,缩小区域差距。构建全省生态网络,依托龙泉山、龙门山等打造跨区域生态公园和保护区,建设生态廊道、绿道系统,串联自然生态资源。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核心城市资金、技术、人才流向生态脆弱地区,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在川东北、川南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打造特色生态经济带,吸引企业转移,实现产业梯度发展。
      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多中心协同。借鉴新加坡组团发展模式,以成都为核心,结合川东北、川南中心城市,打造功能复合的城市组团,形成“公园+产业”“公园+居住”“公园+文旅”等模式。推广公园导向开发(POD),以公园为核心建设综合性社区,实现职住平衡。建设覆盖全省的绿道系统,连接城市组团与生态节点,促进区域间人员流动与经济交流,形成生态纽带。
      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城乡融合。在山区和民族地区结合生态修复与公园建设,布局社区公园、文化中心、体育设施等,通过生态补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乡村和小城镇推广公园社区模式,建设小游园、微绿地,利用公园空间开展文化活动、科普教育,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打造特色项目,吸引游客与投资,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公园+”多元模式激活社区活力与产业创新
      人本导向的场景营造,通过公园网络激活社区活力与产业创新。公园城市理念将公园作为城市的核心要素,围绕公园布局居住、商业、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形成“公园+”的多元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还为产业创新提供了空间,促进了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社会凝聚力。
      公园城市理念为四川基础设施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面对老城区设施陈旧、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显著及偏远地区“最后一公里”连通性不足问题,公园城市理念以生态优先、生活宜居、生产高效和公共共享为核心,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构建均衡化、生态化、智慧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以公园为导向的城市更新,实施场景化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居民生活质量提升,降低城市运行风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全域规划构建均衡的基础设施体系。依托成都“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统筹交通、能源、通信设施建设。重点改善偏远地区交通,发展绿色能源,促进城乡一体化。
      生态修复与基础设施更新结合,提升老城区品质。采用新型环保材料更新地下管网,优化排水系统,打造海绵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中融入绿化与生态景观,建设生态停车场和社区公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以公园为核心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借鉴POD模式,围绕公园布局商业、教育、医疗设施,实现“职、住、医、教、休、商”六元平衡。建设教育公园和医疗公园,融合功能与景观,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推动绿色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利用智能交通系统优化交通流量,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构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提升通信质量。
      多方参与创新建设运营模式,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积极性。采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参与社区设施运营,居民参与规划与监督,形成协同发展局面。
      实施场景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设施实用性。在智慧交通和环保领域,建设智能停车系统、无人驾驶测试区、智能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系统,满足实际需求,提升城市运行效能。

    借数字技术实现“规划—建设—运营”全周期闭环
      智慧赋能的动态治理,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规划—建设—运营”全周期闭环。通过构建一体化数据平台、智能数据分析与监测系统,打破数据孤岛,提升城市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同时,通过公众参与平台,能够更好地了解居民需求,优化治理措施,实现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
      以公园城市理念重塑数据治理体系,四川部分市州政务数据分散于各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共享机制匮乏,数据格式与接口标准不统一,导致智慧平台功能受限,全域联动的智能治理体系难以构建。这不仅影响智能决策,还阻碍了智能应用场景的优化,造成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成为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障碍。
      公园城市理念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四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有效破解数据治理难题,提升智能治理水平,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助力高质量发展。
      构建生态化数据治理系统。借鉴公园城市的整体性与协同性,搭建全省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各部门、层级的政务数据。通过顶层设计,制定统一的数据治理战略,明确共享规则与流程,开发接口转换工具,确保数据无障碍流通,打破数据孤岛。
      推动智慧化治理手段。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挖掘分析海量政务数据,实现智能化处理。如通过AI优化交通信号灯,缓解拥堵。建立智能数据监测与预警系统,实时监控数据共享与整合,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促进公共性参与。强调公共参与和共建共享,建立数据共享激励机制,如绩效考核与贡献奖励,提升部门积极性。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增强治理透明度与满意度,营造良好的治理氛围。
      打造生态友好型数据环境。在数据共享与整合中,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利用加密和访问控制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优化存储与处理技术,降低能耗,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实施场景化应用。将数据共享应用于具体智能场景,如智慧交通中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度,智慧环保中的精准污染治理,提升治理效率与精准度,推动全域联动的智能治理体系建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