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透出哪些新趋势?

    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含科量”持续提升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行晓艺
      “扫脸”后几十秒,就能生成实时情绪分析报告;戴上智能脑机接口设备,就能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个性化训练进行数字化干预……3月19日,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在自贡市开幕,会场外展区“科技范儿”满满。与此同时,会场内同样热闹——国内外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聚焦数字化赋能社会治理、残疾人心理服务模式创新、家校社协同等主题积极建言献策。
      近年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热度持续攀升。这场大会,透出了哪些新趋势?

    “人工智能+”守护心理健康
      “一二三四、田地、田鼠……”在四川必可明科技有限公司展台前,有咨询者戴着“长满”多个光纤探头的帽子,根据屏幕上的指示组词,仪器上实时出现大脑皮层的血氧活动走势。该公司市场销售总监秦聪介绍:“仪器能辅助诊断精神、心理疾病,进行心理亚健康筛查,还能进行病程判断、治疗方案效果评价等,辅助医生精准诊疗。”
      “DeepSeek、AI陪诊、多模态数据等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重要。”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春祥说,心理问题不像其他疾病那么明显,以技术赋能脑电、心率、表情、眼动等医学数据处理,能及时掌握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提前发现、提前干预,也让诊疗更精准。
      “借助科技,帮助残疾人群体实现身心与社会共融。”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表示,可打造AI心理服务机器人,通过精准分析求助者的情绪状态,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服务;使用智能倾诉平台、VR技术等,打破时空限制,提升各类无障碍功能。
      自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李刚表示,作为全国首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自贡要推动“一老一小”心理健康治理数字化转型,研发“心理陪伴”机器人;本地化部署DeepSeek等AI大模型,深度挖掘AI大模型在筛查干预效率、心理治疗服务质量、随访与全周期健康管理质效等方面的潜力。

    多方联动创新合作模式
      当天,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自贡市人民政府、西南医科大学达成合作,将共建精神卫生学院,打造教学、科研、临床、社会服务一体化平台。
      “我们探索‘医教协同、校地共建’新型合作模式,进一步整合政府、医院、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优质资源,形成‘教育-科研-服务-政策’良性循环。”李刚表示,自贡将结合实际,依托精神卫生学院进行研究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AI诊疗工具、心理评估系统或社区服务模式,形成多人群定制化“预防—干预—康复”的全链条服务。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更多关注源头发力、主动预防、系统解决,多方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是关键。”张春祥说,因此要发挥医科院校及相关医疗机构的作用,下沉到家庭、社区,构建家校医社联动协同模式;通过强化城市医疗与教育资源联动,培养高素质精神医学专业人才,提升服务精准性和可及性。
      一些与会者提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也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记者从会上得到一组数据:目前全国有近400所高校有社会工作专业、近2万个专业服务机构和近200万名专业社会工作者。
      “这是一支宏大的专业力量。”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陈存根认为,一方面要重视对广大心理工作者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和能力培训,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为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心理服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