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内唯一黑熊救护基地
探访“熊孩子”们的一天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俊伶
“这是415,冬眠时间比较长,喜欢躲在洞里睡觉。”“这是293,右眼看不见了,喜欢趴在草地上睡觉。”“这是弗朗西斯,喜欢玩消防带吊床,毛发比较少。”
聊到自己照顾多年的黑熊,四川龙桥黑熊救护中心饲养员薛小平看着草场,明显兴奋起来。四川龙桥黑熊救护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提供黑熊救助的专业机构,成立已有20余年。在这期间,救护中心已累计为400余只黑熊提供救护。
3月23日是世界熊日,记者近日走进救护中心,探访这些“熊孩子”的快乐日常。
全方位模拟野外生存环境
救护中心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新繁街道青桥村毗河旁,占地约200亩,远离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救护中心现有98只熊,其中包括96只亚洲黑熊和2只棕熊,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分布在10多个熊区里生活。
从后场大门往里走,穿过隔离区和月熊纪念园,毗河边就是2号、3号黑熊生活区,这里共生活有17只亚洲黑熊。生活区外侧是黑熊的“单人宿舍”,也是夜晚黑熊睡觉的地方。内侧是黑熊的活动区域——草场,全方位模拟野外生存环境,有假山、水池、树桩,以及供黑熊游玩的设施。
3月20日早上7时许,薛小平和同事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检查黑熊身体状况,给水槽换上新鲜的水,将前夜在草场休息的黑熊“赶”回笼舍……
8时左右,饲养团队开始准备当天的饮食。熊区旁放有多桶已经洗过的食物,包括番茄、胡萝卜、花生和菠菜等,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适当添加其他食物,来丰富黑熊的饮食结构。
记者注意到,黑熊虽为杂食类动物,但救护中心为它们准备的主要食物并不是肉类,而是狗粮。“大多数被救护的黑熊不具备对肉的消化能力,狗粮主要包含蛋白质和脂肪,可以满足黑熊的基本营养需求,重点是易消化。”薛小平说。
打开熊区旁的冰箱,里面除了黑熊喜欢的蜂蜜、炼乳等甜食,竟然还有臭豆腐、味噌汤等人类喜爱的食物。薛小平解释,这些能够散发出刺激性气味的食物主要用于进行气味丰容,可以锻炼黑熊的嗅觉灵敏度。
铺就回归“熊生”的康复之路
准备好食物后,饲养员并不是直接将食物放在动物面前。熊区外,整齐摆放着十几种给黑熊准备的“玩具”,包括旋转木架、消防带、各种形状的原木等。薛小平和同事们将蔬菜、水果塞进竹筒里,或是拿出里面冻有蔬果的冰块,悬挂在不同高度的树桩上或藏在岩洞里。“丰富的场景设计,是为了模拟野外生存场景,可以在刺激它们攀爬本能的同时,锻炼黑熊寻找食物的能力。”
草场布置好后,饲养员们便打开熊舍。黑熊们闻到食物的味道,冲进室外场地翻找食物,和伙伴们玩耍。
和黑熊长时间接触,薛小平与它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在外人看来,亚洲黑熊长得都差不多,而她早已通过脸上是否有皱纹、毛发是否蓬松等细节,一眼认出来,喊出它的名字或编号。只要“熊孩子”们好好吃饭、快乐生活,她就觉得十分欣慰。
在黑熊们恢复“集体生活”之前,它们还在救护中心经历了隔离、康复的过程。兽医团队用科学而充满温度的方式,为它们铺就一条回归“熊生”的康复之路。
救护中心兽医团队负责人介绍,每只熊都有专属档案,记录它们的体表伤口、步态异常和刻板行为等。在恢复“集体生活”后,系统的治疗恢复也不会停下,还要定期进行体检、训练等。例如,黑熊们仍然不时会出现机械性摇头、踱步等刻板行为,而这需要不断设置丰容来逐渐调整。
除了兽医饲养部,在救护中心还有教育部等多个职能部门,共同为黑熊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在每个月的开放日,救护中心教育部的教育专员徐秀雯会作为讲解员,为参观者讲解园区情况以及黑熊们的故事。
大家齐聚一堂,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不只是黑熊这个物种,更重要的在于传递野生动物保护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重要性。”徐秀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