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今年将迎爆发
-
□川观智库研究员 黄爱林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是国家级层面对商业航天“新兴产业”定位的明文强调。
从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商业航天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积极打造“新增长引擎”,再到如今明确推动商业航天作为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透露出什么信号?泰伯智库认为这是国家对商业航天的定位升级:一是明确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战略引擎以及其国民经济支柱潜力;二是政策颗粒度提升,重心从技术攻关转向产业化落地。
转变背后反映的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技术突破和场景落地的规模化应用诉求。综合多份研究报告与公开报道,川观智库认为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将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在2025年迎来爆发。
从技术突破来看,可复用火箭与卫星量产推动成本革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进入实用阶段。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直径4米级可回收复用火箭计划于2025年内首飞,朱雀三号、力箭二号等新型火箭密集开展首飞任务,其中朱雀三号为可重复使用火箭。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工程开工,新增2个液体火箭发射工位。这些进展将显著降低单次发射成本,推动商业航天从“高投入、低频次”向“低成本、常态化”转型。
从规模化应用来看,泰伯智库预测2025年卫星互联网应用爆发,将迎来商业化元年。一是源自星座组网提速与覆盖扩展,随着星座计划密集发射,卫星物联网用户有望突破1000万。而密集的发射计划将提升卫星互联网的连续性和可靠性,支撑即时通信、物联网等场景落地。二是多领域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如卫星遥感数据与人工智能结合,赋能农业精准监测、电力设施巡检等场景,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同时随着成本的降低,也将推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等民用场景商业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