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刘家琨:
“为人使用”是建筑的第一要义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王若晔
“城市倾向于将不同的功能分区规划,但刘家琨反其道而行之,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整合在一起,并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2025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
成都玉林小区,居民楼鳞次栉比,街道上车水马龙,小商铺人声喧哗,一幅典型的成都市井生活画卷。人们很难想象,刚刚获得国际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成都建筑师刘家琨,一直将这里作为自己事业扎根的土壤。
“成都的包容性是最大的魅力,因为包容才有休闲。”3月7日,在玉林小区一座居民楼顶楼的玉林颂·设计空间,刘家琨接受了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我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然后也工作在这里,跟成都的感情难以言喻。要说感谢,好像一下无从具体,但是说到成都,好像一下就把很多东西都感谢了。”
和自然共生 代表了东方人的生存智慧
此次获奖,刘家琨并未事先知晓。被大奖“砸中”时,他正忙于手头的工作,没有过于强烈的反应。不过,获得这一国际建筑界最高荣誉,还是给了他莫大的鼓舞。“在做有些事情时是凭直觉做的,做的时候会很纠结。但评审辞提炼得比较清楚,评审委员会的认同会让我更自信。”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审辞中提到,“刘家琨立足当下,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处理”。不少建筑界同仁在点评中,同样强调“因地制宜”这个词。在刘家琨看来,因地制宜是一个重要的建筑原则,但这个原则并不是自己的发明,中国传统文化就强调“和自然共生”,代表了东方人的生存智慧。
“不管你怎么做,建筑都要落地到一个非常具体的地方,都有非常具体的功能。”刘家琨认为,建筑师不管在哪里做项目,都要根据对象来调整分寸和轻重,而非完全遵循教条。
2002年建成的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就是刘家琨“因地制宜”的重要代表。项目位于成都市郫都区河边的竹林里,周边长了很多树,有一些林间空地。“到这里建一个小博物馆,当然没有理由把那么好的一片竹林破坏了,那就见缝插针地找个地方把房子做起来。”刘家琨说。
刘家琨觉得,可将林间空地看成一个明亮的大厅,竹林看成一个幽暗的大厅,具体的建筑看成人工的大厅,将它们分散聚合、内外相通、融为一体。“似乎有点非正规,有点随意,但是那种‘野草生长’的状态,在四川、在成都我觉得挺合适的。”
成都的氛围和特质 成为工作和思考的营养
刘家琨成为建筑师,多少有些意外。他的父母、兄弟、嫂子都是医生。因为小时候学画画,内心更偏爱与之有关的专业。恢复高考以后,一个老师向他推介了建筑学,既是理工科,又可以画画。“所以我就在不了解建筑学的情况下读了。”刘家琨说。
在建筑生涯中,刘家琨不改文艺本色,早年写过小说,还拥有诗人翟永明、画家何多苓等一大批文艺家朋友。“我觉得这些朋友都是我的‘生态’。我们相互影响、互为营养、共同成长。”
文学领域的实践,加上这样的“朋友圈”,对建筑师的工作有无积极影响?“我觉得文字几乎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它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构。受过一些文学训练,肯定会对我的基本素质、修养方面有非常大的影响。”
作为成都人,刘家琨一直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长期从事建筑实践与探索。在他看来,一座城市的氛围和特质,会成为工作和思考的营养。
“四川所具有的那种超越性、神秘性,都可能渗透到你的骨子里,通过某种方式成为你的特色。”不过刘家琨也表示,“地域性”只是建筑师工作中的一个方面,普利兹克建筑奖是一个全球性奖项,它更注重建筑师的作品是不是既有普遍意义,又挖掘出了地方特色。
AI设计若想有所创造 还需要想象力和直觉
“除了知识和技术之外,他为建筑师的工具箱增添的最强大的工具是常识和智慧。”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审辞中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对此,刘家琨表示,自己是个“实践建筑师”,尽管偶尔有些“小小的发明”,但更多是睁开双眼去发现。“其实建筑师的工具箱已经琳琅满目了,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做建筑,没有必要十八般武艺都会。调动手中的资源,把它们组合起来运用,符合因地制宜、环保生态这样一些理念,也可以做出比较好的东西。”
如何看待建筑、建筑师对于普通人生活的意义?刘家琨说,建筑师也是普通人,“要自己觉得舒服,才做给别人。”有时候在办公室里,年轻员工鼓捣出一些“发明创造”,刘家琨就问“如果是你们家,你做不做”,得到对方否定的回答后,他便反问“为什么要做给别人”。
在他看来,“为人使用”是建筑的第一要义。“建筑长久地存在于世,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它调动了那么多资源,占据了土地空间,当然有责任、有义务造福于人,我觉得这应该是建筑师基本的职责。”
当然,建筑有其不可动摇的标准。“建筑是一个很笨拙的东西,需要长久、安全、稳固,有些事情是不能干的。”刘家琨说,无论建筑师多么有趣、幽默抑或多愁善感,建筑师始终应该尊重工程学。
近年来,AI发展突飞猛进,它能否在建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刘家琨认为,时机可能尚未成熟。“AI语言模型还在婴幼儿期,现在建筑业有些在用,但还没有真正到设计这个阶段。”在他看来,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非语言”的,AI要想在建筑领域真正有所创造,还需一些人的特质,例如想象力和直觉。
3月4日
普利兹克奖官网宣布
来自中国成都的刘家琨
荣获2025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
刘家琨成为继2012年王澍之后
第二位获得这项国际公认建筑界最高荣誉的中国人
“我是四川人。尽管祖籍河北,爱吃饺子,我还是四川人。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父亲葬在青城后山。这里是我的家乡,我在这里做建筑。”这是刘家琨在一篇文章中的自述。
刘家琨出生于成都,于1999年成立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至今仍在家乡生活和工作。他约四十载的职业生涯,完成了30多个项目,涵盖学术和文化机构、城市空间、商业建筑和城市规划,遍布全国各地。其代表作有成都的西村大院、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系等。
刘家琨的建筑哲学以“在地性”和“人文关怀”为核心。“城市倾向于将不同的功能分区规划,但刘家琨反其道而行之,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整合在一起,并保持了微妙的平衡。”2025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2016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这样评论。
从文学青年到建筑大师之路
1956年
刘家琨出生于成都。
1978年
被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后并入重庆大学)录取,1982年获得建筑学工程学士学位。
职业生涯初期,被分配到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毕业后很多年,他的主要精力和兴趣都没有放在建筑上。像那个年代的大多数青年一样,刘家琨爱好文学,业余写小说。
1993年
刘家琨重新燃起对建筑的热情。以画家罗中立的工作室为开端,开始了在川西平原的建筑实践。
1994年
为画家罗中立设计的工作室落成,是刘家琨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建筑作品。
1999年
成立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开启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2002年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建成。
2014年
出版小说《明月构想》。
2015年
设计的西村大院(成都)投用,这是以川西传统院落为灵感,通过现代手法重构“市井生活”的公共空间。
2020年
设计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项目。
2025年
普利兹克奖官网宣布,刘家琨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