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兵利器 展示中国科技硬核实力


  • 四川日报·川观新闻牵头,联合多省份省级党媒,推出大型联动策划《中国新神话》新媒体产品。扫码欣赏“神兵利器遇上大国重器”AI创意互动海报。

        

      “四川造”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日前已突破145亿元。随着这部电影的热映,威力无边的中国古代神话里的神兵利器也再次回到公众视野,成为热议的谈资。
      如同这些神兵利器,一大批令世人瞩目的大国重器正在加速推进,用实力讲述中国现代新神话。它们拥有巨大的能量和强大的功能,全面展示中国科技的硬核实力,彰显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大国重器备受代表委员关注。日前,四川日报联动浙江日报、安徽日报、湖南日报、湖北日报,用中国神话中家喻户晓的神兵利器对应各省具有代表性的大国重器,展示这些大国重器的最新进展。同时邀请四川、浙江、安徽、湖南四省代表委员建言献策,探讨如何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四川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VS万龙甲
      万龙甲为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出现的物品,有质地坚韧、防御力强大、普通兵器无法破坏等特点,与不断刷新我们对宇宙认知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颇为相似。

    名片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又称“拉索”)位于四川稻城海子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其核心科学目标是探索高能宇宙线起源,并开展相关的高能辐射、天体演化、暗物质分布等基础研究。

    新进展
    这双仰望宇宙的“眼睛”即将配上“高清望远镜”
      近日,一项最新科学进展从“拉索”传来:它成功捕捉到脉冲星尾部区域的超高能伽马射线辐射,这是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探测到弓形激波脉冲星尾部的伽马射线辐射。宇宙线是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带电粒子,由于它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等重要科学信息,因此,研究宇宙线及其起源是探索宇宙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最为重要的科学前沿课题之一。
      “拉索”的作用就是接收宇宙线,把收集到的信息传递给科学家,让他们解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等谜题。虽然听上去十分简单,但“拉索”面临的挑战却十分艰巨。为给“拉索”找个合适的地方,“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花了5年时间,带领团队跑遍了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地,最终选择了四川稻城海子山。
      2020年1月,就在他们刚刚建成一半阵列的时候,“超出人们想象”的高能粒子降临在这个尚未完全成型的“圆盘”上。科研人员通过“拉索”发现,银河系内普遍存在能够将粒子能量加速超过1拍电子伏特的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2021年5月17日,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被评价为“真正的突破”和“新时代的开始”。
      2024年2月26日,《科学通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一项关于高能宇宙线起源的重要成果。利用“拉索”的观测数据,我国科研人员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在国际上首次找到能量高于1亿亿电子伏特的宇宙线的起源天体,这是迄今人们能够认证的第一个超级宇宙线加速源。
      不久前,“拉索”还迎来一位“新住户”——大型超高能伽马源立体跟踪装置(LACT)项目,这个“新住户”将为“拉索”这双仰望宇宙的“眼睛”配备上“高清望远镜”,继续叩问宇宙线起源这一“世纪之谜”。

    浙江
    重离子医学中心VS后羿弓
      后羿弓全称后羿射日弓,是后羿射日、协助尧解除人民苦难的工具之一。与之类似,浙江省肿瘤医院重离子医学中心采用重离子治疗手段,用高速束流“轰击”肿瘤病灶,为癌症患者带来新生力量。

    名片
      浙江省肿瘤医院重离子医学中心是浙江省首个重离子医学中心,配备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重离子治疗装置系统。重离子医学中心被称为“国之重器”,也是“治癌利器”。

    新进展
    这束离子“定向爆破”又快又准“轰击”肿瘤病灶
      浙江省肿瘤医院重离子医学中心是全国唯一一家建设在主院区内的中心。作为全国最大的医疗设备之一,地下2层、地上3层的重离子医学中心大楼可谓“震撼”。总建筑面积13693平方米,其中包括重离子设备用房及附属工艺用房、医技用房、保障系统等。
      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主要有三种:手术、放疗和化疗。其中,放疗利用放射线杀灭肿瘤。传统的放疗技术包括X射线、伽马射线等,将多束高能射线聚焦在肿瘤位置,但最大的问题是所到之处无一不被“攻击”,尤其是对邻近的正常组织伤害性较大。
      重离子治疗则利用其质量较大的物理学特性,经过同步加速器的转化加持,重离子束的速度达到了光速的70%,用高速束流“轰击”肿瘤病灶。在抵达病灶前释放能量较少,抵达病灶时,会瞬间形成名为“布拉格峰”的能量释放峰,实现对肿瘤的“定向爆破”。“强力照射病灶区域,又不会‘误伤’沿途正常细胞,从而实现疗效最大化。”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重离子医学中心主任朱骥介绍。
      此外,重离子治疗在生物学上有着明显优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肿瘤复发的概率。传统放疗往往只能造成单链断裂,但是DNA是双链结构,并有修复功能,这也是肿瘤复发的原因。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厉害之处在于造成双链断裂,癌细胞很难启动修复。
      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程向东看来,重离子医学中心的落成,是我国肿瘤治疗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未来,国产重离子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全国重离子治疗数据中心等也将落地浙江,形成从研发到生产再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生态圈。

    安徽
    “人造太阳”VS天元鼎
      天元鼎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物品,为玉虚宫的镇宫之宝,可将鼎中生灵炼化为仙丹。从外形上看,天元鼎与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颇为相似,内部都充满了惊人的能量。

    名片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有“人造太阳”之称,是中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世界首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装置,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建设运行。装置由超高真空室、纵场线圈、极向场线圈、内外冷屏、外真空杜瓦、支撑系统等六大部件组成。

    新进展
    这个大家伙一个多月前刚刷新世界纪录
      位于合肥科学岛的EAST装置高约11米、直径约8米、重400余吨,形如“天元鼎”。一个多月前,这个大家伙刚刷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这一突破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距离实现聚变发电又近一步。
      太阳之所以能发光发热,是因为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如果能在地球上造一个“太阳”来发电,就如同拥有了一座原料不竭且无污染的发电厂。EAST装置因其拥有类似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机制,也被称为“人造太阳”。
      真空课题组的负责人左桂忠研究员在等离子体所工作了12年,见证了“人造太阳”从30秒高约束模,到今年的1066秒高约束模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有他和团队的全力以赴。
      EAST装置上有核心技术200多项、专利2000余项,近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超高温”“超低温”“超强磁场”是实现聚变点火的几个难点。为了实现核聚变条件,等离子体核心温度要达到1亿摄氏度甚至更高,运行时需要16000安培超大电流,承载这一电流的线圈要在零下269摄氏度的温度下工作,而运行时产生的磁场强度可达到地球磁场强度的约7万倍。
      历经几代人接续研发,持续攻关。自2006年EAST建成运行以来,已经开展了20余轮物理实验,等离子体运行次数超过15万次,长脉冲高约束模运行先后跨越60秒、100秒、400秒等重大里程碑。

    湖南
    国家超算长沙中心VS山河社稷图
      山河社稷图出自小说《封神演义》,是女娲的法宝。它包罗天地、内藏乾坤,一切尽在其掌握之中。与之类似,无所不“算”的“超级大脑”——国家超算长沙中心以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算力水平,为建设数字中国增加了澎湃的算力支撑。

    名片
      超级计算机一直是各国竞相角逐的科技制高点,被誉为“国之重器”。2010年,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落地,成为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三家、中西部第一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拥有“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天河·天马”计算集群等计算平台。

    新进展
    这个超算中心拿到一项世界冠军
      2月28日,周五早高峰,一位目光如炬的“超级侦探”,早已“睁大双眼”,分析着长沙的各项交通运行数据。“超级侦探”名叫CS-DeepSeek,是湖南首个城市级应用。其背后,是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强大的算力与DeepSeek算法的深度融合。
      长沙是我国超级计算机的故乡。2010年,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落地,采用“天河一号”主机系统,至新一代主机采用前,为40个领域2000余个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服务。
      2022年10月,“天河新一代”主机系统启动运行,双精度浮点峰值计算性能达200P Flops,是前一代的150倍,算力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
      很快,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就拿到一项世界冠军。
      2024年11月,国际权威榜单Graph500排名公布,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的“天河”超级计算机,以最强性能功耗比名列小数据图计算能效全球榜单第一。
      “这意味着国产‘天河’超算具备了高性能、经济实用、节能高效的突出优势。”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副主任彭绍亮介绍。筑牢算力底座,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在赋能政府服务、产业发展方面,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牵头研发的湖南省算力调度和综合管理平台,初步构建了全省可调度的算力资源池;支撑湖南建设全国首个省级遥感影像统筹管理与服务平台;与天阳科技联合研发的天策大模型有效提升了金融机构复杂场景下的智能决策能力;牵头研发的数字人朱熹项目在长沙天心阁转化落地,建成数智湖湘馆并投入运营。

    湖北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VS混元伞
      混元伞又名混元珍珠伞,是小说《封神演义》中魔家四将之一的魔礼红的法宝。此伞晃一晃,可收取敌人的宝物和兵器。犹如混元伞有着强大的“磁场”吸力,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可实现超高场、平顶磁场、重复频率磁场等不同类型磁场,创造了多项磁场参数世界纪录。

    名片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是从事强磁场科学、技术及应用研究的国家级大科学平台,它是物理、化学、材料和生物医学等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国之重器,对支撑前沿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新进展
    这项技术突破助推绿色制造高质量发展
      2024年10月底,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李亮教授团队与位于四川德阳的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实现了26兆瓦全球最大单机功率风力发电机的原位退磁与退磁后的再饱和充磁。这项技术突破,对于大型永磁电机退役回收后的绿色再制造具有重要意义。永磁电机是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轨道交通和舰船驱动等领域的核心装备,作为其动力源的磁极,由众多稀土永磁体组成,永磁体需要经磁场饱和充磁后才具有稳定的磁性。随着永磁电机的大型化和高功率化,在传统“先充磁后组装”的制造技术中,组装难度大、效率低,磁极性能易受后续工序的影响;而现有的大型永磁装备的运维及退役回收,需要磁极无磁拆卸,但现有的加热退磁技术,能耗大、污染重、报废率高。针对这些问题,李亮教授团队进行了十余年的攻关,首创大型永磁电机“无磁装配—整体后充磁”方法,将常规电机制造的第一道工序——给单个永磁体逐块充磁,变成电机制造的最后一道工序即后充磁,突破多个关键技术瓶颈,于2021年6月成功研制国内首套大型永磁电机整体充磁设备,2023年9月实现20兆瓦风力发电机转子的整体充磁,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东方电机等企业永磁风力发电机的制造,有助于推动我国风电绿色制造实现里程碑式高质量发展。强磁场是现代科学实验最重要的极端条件之一,能够为基础科学研究发现新现象、揭示新规律提供更多机遇。强磁场中心团队坚持自主创新,创造多项磁场参数世界纪录,结束了我国相关研究长期依赖国外设施的历史。

    声音
    代表委员热议
    持续推动科技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聚变领域首席科学家段旭如:
      坐落于四川成都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自2020年建成后,多次刷新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纪录。
      在人类面临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等重大挑战的前提下,急需发展前沿颠覆性技术。其中,聚变能被认为是人类未来的理想能源。目前,中国环流三号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其核心任务是实现“聚变点火”,还不是直接发电,预计核聚变应用将在2045年左右进入示范阶段,有望在2050年前后实现商业化发电。结合多年核聚变研究的经历,未来可从以下多方面发力:
      科技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要准确把握行业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与发展战略重点,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强协同创新,尤其是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技术攻关,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要不断探索优化创新范式,打造创新科技金融支持体系;要加强前沿先进技术的交叉融合,突破学科边界;要强化人才队伍培育,注重复合型人才、战略科学家等的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员会主委罗卫红: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是浙江创新动能强劲的一大“秘诀”。作为经济体系中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的创新主体,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也是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浙江各类科技企业和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新土壤的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政府统筹资源、高校突破关键技术、企业主导产业转化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此外,科技金融是企业发展的血脉,让耐心资本做企业“长跑搭档”,陪伴企业全生命周期,才能助推企业从“幼苗”向“参天大树”生长。未来,在浙江这片科创沃土之上,有望涌现更多的“小龙”。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
      量子计算作为下一代信息革命的核心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我国已在超导量子计算技术路线实现全链条自主可控,初步构建起完整的自主技术体系,但还需进一步聚焦量子芯片等核心环节,推动量子比特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为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筑牢根基。
      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加速技术转化的关键路径,应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作机制,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人才是创新之本。目前我国量子计算领域专业人才储备量仅约千人规模,而根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需求测算,相关岗位缺口已达数万量级。为此,建议我国系统布局多层次量子计算人才教育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科技大学二级教授、湖南科技大学海洋矿产资源探采装备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
      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始终是科技工作者肩负的时代使命。三十余载深耕海洋资源勘探领域,我与团队成功研制“海牛Ⅰ号”“海牛Ⅱ号”深海钻探系统,“海牛Ⅱ号”创造了231米深海钻探深度的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已实现全球领跑。
      锻造更多“国之重器”,我有几点认识:要把国家所需作为科研所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有组织科研,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要强化基础研究战略支撑,加大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健全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