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积极建功作为
-
大 家 名 片
张占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府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研究重点为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
主 要 观 点
●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国家战略引导和大规模政策资源投入下,区域产业能够实现较大乃至跨越式发展,关键是需要精准把握自身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主动积极地融入布局
●面对重大机遇,四川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谋划。加强区域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产业协同上,推进不同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如制造业与服务业,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条。同时,要努力建设有为政府,发挥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用好国家政策和资源。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战略屏障,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能够保障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稳定供应
●完善的流通基础设施是生产要素高效流通的基本保障,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节点,有利于推动生产与消费良性循环,能够有效链接全球资源,使国内产业嵌入全球供应链,进而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四川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运力立体网络体系
1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对外发布,这份重磅文件指引各地区和各部门加快融入和主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十四五”时期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任务。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应对当今国内外复杂形势的重要举措,也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四川作为经济大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近些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打下了坚实基础。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根本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粮食、能源、重要资源上要确保供给安全,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根本条件。在过去的极端情况下,四川凭借险要的地势和丰富的资源,成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新时代国家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四川也能发挥积极的支撑作用,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积极建功作为。
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带动经济良性循环。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盛名,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省,素有“粮猪安天下”的美誉,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和农业资源等,地处长江上游、西南内陆,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在非常时期,四川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发挥供给的“蓄水池”和全国“粮仓”的作用,也能作为物资储备、产业备份以及人员安置的重要区域。四川拥有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交通网络等交通枢纽优势。宝成铁路、成昆铁路等多条铁路干线贯穿域内,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的航空枢纽。四川地处长江经济带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点,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优势明显,中欧班列(成渝)加强了与欧洲市场的贸易往来。同时,通过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联通广西北部湾港等出海通道,加强了与东盟等地区的经济联系,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四川的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在西部地区占据重要地位。近些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2024年GDP达64697亿元,增速高于全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色亮眼,区域引擎鲜明。新兴产业发展提速,成为新增长点。城乡融合发展深化,文旅融合迸发活力。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清洁能源领先全国。加强四川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将四川的发展成果辐射到西南、西北等地区,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推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更好发挥内需潜力。
努力推动产业水平提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四川在制造业、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较好基础,是全国为数不多布局全部工业大类的省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四川也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具备大规模产业发展所需的人力基础。四川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培养了许多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四川可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吸引高端要素集聚,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一方面,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既是四川作为经济大省挑大梁、为国家多作贡献的需要,也是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提升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四川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的“节点”支撑作用意义更大。在经济循环中,供需结构性失衡是影响循环畅通的致命一点,这表现在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这一点在历史上一些特殊时期表现明显,比如在战争时期,供给需求之间的失衡就充分表现在供给的短缺上,短缺不但体现在资源供给,也包括人力的输出上。
四川有着抗日战争时期战略支撑的历史经验。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大量工厂、学校、机关为躲避战火纷纷内迁,四川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储备,成为主要的接纳地。迁至四川的工厂涵盖了机械、化工、纺织等多个重要行业,带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使四川成为大后方的工业中心。同时,一些知名学府也迁至四川,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力量。据当时报道,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四川为国家稳定和抗战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反映一国经济抵抗风险能力的大小,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增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应对风险挑战和维护经济安全的必然要求。巩固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在这方面,四川大有可为。
三线建设时期积淀了四川的产业基础。20世纪60年代,出于国防安全和平衡工业布局的考虑,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四川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布局了大量的工业项目。在国防科技领域,众多企业落户四川,涵盖了多个关键行业,如电力设备类的东方电机厂、东方锅炉厂、东方汽轮机厂;钢铁类的攀枝花钢铁厂,电子类的零八一电子集团等。还加大了对煤炭、水电等资源的开发力度,建设了一系列大型水电站和煤矿。通过三线建设,四川既建立起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还培养了大量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四川的工业化进程和现代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国家战略引导和大规模政策资源投入下,区域产业能够实现较大乃至跨越式发展,关键是需要精准把握自身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主动积极地融入布局。因此,面对重大机遇,四川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谋划。加强区域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产业协同上,推进不同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如制造业与服务业,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条。同时,要努力建设有为政府,发挥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用好国家政策和资源。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战略屏障,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能够保障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稳定供应。
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建功作为的五个维度
发挥内陆区位优势,打造立体综合交通物流枢纽。现代流通体系是打通市场堵点、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完善的流通基础设施是生产要素高效流通的基本保障,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节点,有利于推动生产与消费良性循环,能够有效链接全球资源,使国内产业嵌入全球供应链,进而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四川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运力立体网络体系。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通道规划建设,统筹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建设一批辐射全域、连接全国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强化与周边省份的互联互通,加大联通云南、广西、西藏等地的运力通道,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北向和西向对接共建“一带一路”等地的骨干通道建设。促进交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包括交通与邮政快递、现代物流、旅游及其他产业的融合。
挖掘战略资源优势,保障国家战略产品供给。农产品、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基础的部分,加强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是现实所需也是长远战略。充分利用好四川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等,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基地。加快实施“天府粮仓”重大项目建设,坚决守住成都平原耕地资源,强化粮食物资储备,确保粮食储备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国家级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持续加强完善能源储备、管网输配和储能调峰设施网络,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促进钒钛、铝镁、稀土、锂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运用,确保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优化战略关键原材料储备品种规模,做好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的战略物资储备,确保关键产业安全保障。
加强产业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四川是全国为数不多布局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统筹推进关键产业备份,明确核心承载区的主要范围,提高承接备份产业和企业的能力。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核心承载地,建立川渝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协同推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利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积极布局具有时代引领性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完善区域性科技大市场,实现高端研发资源与实体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谋划“十五五”规划,统筹生产力重大布局。要积极争取把一些战略性的生产力重大布局纳入国家规划,依据四川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构建“一核多极”的产业空间布局,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四川产业发展方向,谋划争取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首先,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基地落户,优化省级实验室体系。其次,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六大优势产业开展“卡脖子”技术突破,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此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人才引育机制,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同时,加强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深入实施高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和高等教育“登峰计划”。有组织推动高校服务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深入推进“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布点。
多维度推进区域合作,拓展战略发展空间。首先,要深化川渝合作,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进成渝中线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其次,推动“五区共兴”,加强成都平原经济区与川南、川东北等经济区的协同发展,支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此外,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合作,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依托中欧班列(成渝)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合作,南向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北向和西向衔接“一带一路”国际陆地贸易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