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交通治堵,“代表·局长面对面”咨询交流会举行

    代表们的问题“冒热气”局长们的回应“接地气”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维睿 雷倢

      “回答问题时请直截了当讲‘干货’,穿靴戴帽不要来,也不要搞工作汇报。”2月26日晚,成都市锦江大礼堂会议室,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守成作为会议主持,一来就立下“规矩”。
      在成都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期间,一场聚焦交通治堵的“代表·局长面对面”咨询交流会展开,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市城市运行和政务服务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6个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与成都市人大代表围绕科学高效治堵面对面咨询交流。
      “‘断头路’难题如何破解?”“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到底有哪些?”代表们的问题“冒热气”,局长们的回应“接地气”,一问一答间,治堵的“导航图”与城市的“发展网”精准叠合。

    从三环到绕城剖析拥堵痛点
      会上,代表们的发言直击成都交通拥堵痛点。“目前三环路的主辅道出入口设计过多过密。”成都市人大代表王翔率先发言,比如,三环路内环成南立交至十陵立交段就有5个出入口,且出口和入口距离较短,设置不合理,导致车辆交织严重。
      “这的确影响三环路主道快速路功能发挥。”成都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周刚坦言,去年已分5批次调整30个三环路主辅道出入口,但剩下的“硬骨头”需要更精细成熟的方案。他也提出实际治理过程中的矛盾点——不少群众希望解决过多过密的问题,周边居民则希望离出入口近。“我们还需要直面矛盾,把握这个度。”
      “现在成都绕城高速交通流量大,经常出现拥堵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结合自身感受,成都市人大代表肖吉将焦点引向绕城高速的治理难题。
      “成都绕城高速实际通行量远超设计通行能力。”周刚回应,缓解拥堵最直接的办法是分流,此前试图将过境货车引向第二绕城高速,但这又会增加货车的通行时间、距离和经济成本,需要进一步研讨。

    引入AI“算出”更聪明的路
      AI也成为这场对话中的关键热词。
      成都市人大代表王飞注意到,上海、杭州等地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方式汇聚整合交通数据,动态监测分析交通运行态势。
      成都是否能用人工智能“算出”更聪明的路?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张涛表示,以智慧交通破解群众出行痛点,目前成都初步实现交通运行态势实时感知、监测预警、分析研判、高效处置等业务。
      “日均接入数据量超过6亿条,视频超过33万路。”张涛以一组数据举例,成都建设的智慧蓉城交通分中心,目前已构建“交通生命体征监测体系”,让城市交通运行态势“看得清”。
      “市民常抱怨‘一路红灯’,其实优化信号配时是性价比最高的治堵手段。”成都市人大代表刘华杰提到。对此周刚表示,信号配时是基础工作,也是专业的科学问题,“我们组建了40人的信号配时优化团队,目前中心城区信号灯联网率已超90%。”
      此外,成都在信号灯路口引入了人工智能模型算法,提升智能化水平。周刚在会上带来好消息,人工智能模型算法目前正在剑南大道出城方向盛邦街路口试点,从试点的效果看来,该路段早高峰时期的拥堵指数下降了4.23%,每小时通过的车流量增加了16%。“下一步努力向全域范围推行。”

    实施“微创手术”让“城市血管”更畅
      “小微整治提能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计划安排是什么?”现场,成都市人大代表邓喻文向成都市城管委主任李伟抛出问题。
      李伟以一组数据回应:“通过‘微创手术’式治理,在全市两批次小微整治清单中,首批27项任务已完成24处,第二批37项任务已有3处提前完工,部分路段通行效率提升近四成,‘城市血管’更畅。”
      “每个堵点都是‘定制化诊疗’。”李伟说,整治方案均是“一点一策”,由专家、产权单位等多方联合审查。如苏坡西路与四威北路路口,仅用11天就完成改造,通过优化车道布局,片区三环路辅道车辆时速提升27%,拥堵指数下降20%;中环路锦华路口通过增设转弯车道,早高峰车辆时速从21.24公里提高至29.36公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