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各地各部门深入践行“五个必须统筹”述评之三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举。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面对国内外发展新形势、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规律,开年以来,各地各部门立足基础、统筹谋划,巩固强化传统动能,加快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中国经济向新而行的路线图更明晰,换挡升级的身姿更矫健。

    深化认识,把握好新与旧的辩证关系
      2月18日,苏州港太仓港区,大型汽车滚装船满载着出口车辆驶离码头。
      2025年首月,太仓港出口汽车达5.07万辆,实现“开门红”。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49.6%,汽车产量稳步增长,为全球汽车发展增添一抹亮色。这是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有机结合的写照。
      推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内在逻辑,才能更好汇聚向“新”提“质”的合力。
      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是占据竞争制高点、塑造新优势的关键。
      搬运、装配、焊接……走进上海张江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只见100多台人形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下训练。中心总经理许彬说,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爆发前夜,通过模拟搭建场景加快具身智能训练,为的是尽快推动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是稳住基本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
      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占比超80%,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基本盘,也是接续新产业的基础、形成新质态的关键。今天,不少产业面临需求瓶颈和同质化竞争,更加需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进入2025年,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从明确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到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技术改造,一项项举措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夯实发展基础,做厚产业“家底”。
      “产业有新有旧、有大有小,都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辛勇飞说,实现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要科学把握“稳”与“进”、“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在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协同发力。

    明确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产业支撑。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上下功夫。
      新旧动能转换往往发端于技术革命性突破。强化基础研究、攻关关键技术,是实现产业进步的源泉。
      近期,我国“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华南理工大学成果为锂金属负极界面保护提供新的研究材料和思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稳步推进。
      2025年,中央财政在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全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正创新攻关组织模式,围绕原子级制造工艺仿真等方向,部署揭榜挂帅任务。
      让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才能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更多动力活力。
      重庆鼓励企业通过平台提交技术需求,平台精准推送成果和科技人员信息;四川对不同行业、园区,采用一站式、全流程的方式推广优质服务商、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河北聚焦重点产业“一对一”补链延链……开年以来,产业提质通道进一步畅通。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说,要进一步促进先进技术推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同时加快推动关键性、通用性技术突破,支撑新产业发展,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牵引作用。

    把握规律,将因地制宜落到实处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很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赛道,做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双轮驱动。
      不同产业特点不同,要坚持分类指导、因产施策。
      “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标准引领、推进整合重组,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增加高端产能供给”——2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政策措施。
      突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指向,近日印发的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增强铜原料保障能力;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新推出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在多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因素……牢牢把握产业特点,在国家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一项项新部署凝聚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的合力。
      产业发展需求在哪里,改革就跟进到哪里。
      展望新的一年,从加快启动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到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独角兽企业等梯度培育体系,标志性举措接连推出,不断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把握好产业规律、创新规律、发展规律,在更好推动新旧接续中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会更充沛,中国经济将呈现更加蓬勃的生机。
      新华社记者 张辛欣 张晓洁(据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