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川菜”邂逅“非遗版”春节
-
充满烟火气的成都餐饮店。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茂瑜
“过年好”“Happy Chinese New Year”……蛇年正月初六、初七,记者在新春走基层调研采访时,耳畔不时回响着中英文交织的新春问候。
蛇年新春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农历新年,如何让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中国人过年的年味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年夜饭以及春节期间的团圆聚餐。2021年,川菜烹饪技艺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非遗川菜”邂逅“非遗版”春节,两者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在为期两天的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春节期间各种火爆的川菜消费现场,同时窥见了川菜行业走向高端、个性、国际化的决心和成效。
在成都市锦江区太古里商圈的马旺子·川小馆门外,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排队等位,还有3位来自俄罗斯的游客正用英文询问服务人员能否预订。
离马旺子·川小馆不远的柴门饭儿成都太古里店,同样宾客盈门,有一两桌外国食客正在用餐。记者注意到,柴门饭儿可以通过菜单和手机点餐,上面不仅有图文介绍,还增加了双语翻译,同时注明了主辅料、菜品介绍,让中外消费者都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菜品细节,提高了点单效率。此外,小份菜、位上菜、按件销售的菜品,满足了部分食客希望多尝鲜又不浪费的需求,提升了消费满意度。
记者还前往有雲·鹿洄天府1911中国川菜体验中心,了解到川菜不仅能吃得好,还可以吃得健康,消费者不仅有味蕾的享受,还能接受文化熏陶。
“在传统加工工艺与现代食品科技的交融中,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演绎下,中西餐融合、地标特色风味美食的引入和改良创新,将进一步推动川菜市场登上新的高峰。”四川省美食家协会秘书长包奕燕表示看好川菜的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川菜+旅游”“川菜+演艺”“川菜+体育”“川菜+文创”“川菜+人工智能”等各类跨界融合消费,在展现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和喜庆氛围的同时,也彰显了巴蜀文化的开放包容,助力讲好非遗传承的四川故事。
记者郑茂瑜留言:
春节期间消费火爆的背后,能窥见川菜行业走向高端、个性、国际化的决心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