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意义上的抒情诗人
——读李海洲诗集《明月陪》
-
□阳德鸿
读李海洲的诗,是舒服的。谈论他的诗,却有些冒险。
两者都源于他一以贯之的诗歌美学——唯美偏好和难度追求。在长达30多年的诗歌写作中,他将庞大的汉语体系翻了个遍,仿佛就为找到稀有金属般闪亮的词语,通过自己的诗歌秘术,冶炼成句、成篇,然后挂在不同时期的文学地标上。
在很多场合,他都说过,他最喜欢的唐朝诗人是李商隐。世人皆知,李家出诗人,从李白、李贺、李商隐、李煜、李之仪,到年少就成名的李海洲,汉语诗歌的DNA已经融进他的血液。但他倾慕晦涩、伤感、终生不仕的李商隐,而不是高蹈、张扬、飘飘欲仙的李白,可以说是性格的契合、际遇的相似。从更深层次来说,是源于对汉诗之美的天然感受和独特领悟。
如果说,每个诗人一生都在致力寻找独属他的诗歌密钥的话,李海洲在少年时期,就已拿到密钥——至少他坚信这一点。因而,从鲜衣怒马少年时,途经狂歌乱酒的青年,倏忽抵达“烂醉是生涯”的中年,无论人生起伏、友朋聚散,无论诗歌的潮流如何席卷,他都会在暗夜、黎明或午后,铺开发黄的记忆,写下感伤、唯美的诗句,然后堆放一边,让其自然发酵,然后再翻出来加工、打磨,直至包浆。
可以说,李海洲的诗,是真正意义上的“时间的玫瑰”——酷似非遗传人的限量版手工艺品。从中,你可以看到精到的选材、精心的镂刻、繁复的修饰,还有对“诗之为诗”的敬畏和深情。与当今众多诗人即兴写作、立等可取不同,李海洲一旦写诗,就相当于一个隐秘的事件和承诺——语不惊人死不休。
也许,祖传的姓氏,给了这个后辈诗人天然的暗示——署名就等于签字画押。既然“师承”李商隐,当然要写出那种古典之美、多义之美、唯美之美。但这种美感,又不能因题材、心境和情绪的不同,而有所消解,更不能趋于同质化。于是,李海洲有意无意为自己设定了写作难度。这种难度,让许多成熟老到的诗人,在灯下夜读全新诗集《明月陪》时,也会暗自惊叹和服膺,甚至不免自问:这样的诗,我一辈子能写出几首?
要破译李海洲的诗歌密钥,其实并不难。他也乐于分享甚而宣扬他的诗歌理念。多年来,他一直津津乐道两个关键词:语感和陌生化。这在他各个时期的诗作中,都有充分体现。从《明月陪》中的新作看来,他对技艺本身的重视一如既往,娴熟到炫技的诗句俯首皆是。
在高度唯美和浓得化不开的诗意中,海洲小心地警惕任何一种重复。题赠诗,在他为数不多的诗歌中,占有相当比重。写给谁,写给今人和古人,写给老友和师长,那种对隐秘情感的拿捏,对记忆片段和生活元素的个性化筛选,都甚为精准。其间,就有着对陌生化的纯熟运用——词语的调动、搭配,句式的拆解、重构,意象的筛选、组合,意境的营造、升华,总是出其不意,奇效非凡。
同样,这些形式和内容的双重考究,构成了他诗歌的迷人语感。他一再强调,诗句是有速度的,词句之间是有密码的。读他的诗,真就像乘明月清风,去到过往或将来。殊不知,那种神不知鬼不觉的经过和抵达,仰仗着磁悬浮高铁般的“专利技术”——如果不信,你换一个螺丝钉试试?
“诗歌是语言的炼丹术。”这话早就有人说过。海洲不同于行走江湖的方家术士,他所有的技巧乃至伎俩,全都肉眼可见。他从不避讳对诗歌造句的偏爱,也可以毫无保留地给出他的秘术,但你真的很难复制他的诗作。就像他很多年前炫耀的:“你永远不知道我从何处出刀。”
读他的长诗《有容》《咖啡慢》《秋天传:二十四歌》,不免精神紧张——如此高密度的奇诡意象,到底要谋杀诗人多少脑细胞?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怀疑他案头放着一本古代的诗歌类秘籍,他只需像熟练的中药剂师一样,往纸上添加各种罕见的动植物名词,便可完成一部惊世骇俗的高难度诗作。但事实是,他启动的只是暗藏于大脑的芯片。这些储存,全在于他经年的阅读,以及超凡记忆力。
多年来,海洲每写出一首长诗或组诗,都暗自将写作难度往上调了一点。除了技艺本身,他还在选题上往两个向度开凿:一是历史人文,二是乡村风物。打开《明月陪》,正是这两类题材的诗歌,构成了一个人的诗歌地理。
无论是对文化元素的摄取,还是对乡村风貌的描摹,海洲都以个性化的处理方式,对细致入微的切身感受,进行高度陌生化、唯美化的诗意呈现和诗性转换。
反对哪怕百分之一的陈词滥调,反对假以率性之名的直白书写,是海洲竭力坚持的。在口语诗、潮流化泛滥的诗歌浪潮中,海洲几乎固执己见地“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成就了他诗歌的纯度和辨识度。
终究有一天,李海洲会像他本家李白、李商隐、李亚伟那样,有喝不动的一天。但他到底献上了一部《明月陪》,哪怕孤悬天涯,也总有一句诗,像月光一样照耀着你。
幸好,在今时今日,还有这样一部诗集,这样一个诗人。
(《明月陪》,李海洲著,重庆出版社,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