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春节文化之乡”过春节

    “春节老人”送福来


  • 在阆中古城,由演员扮演的“春节老人”给游客送福。 张晓东 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浩煊

      “太震撼了,没想到在阆中古城过年有这么多民俗活动,和逛其他地方的庙会完全不一样。”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来自甘肃陇南的张凯丽带着一家五口早早赶到古城中天楼,跟随巡游的队伍走在青石板路上,感受四川的年味。
      今年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正月初一,记者走进阆中古城,感受“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春节氛围。

    古城春节魅力独具
      “我是‘春节老人’落下闳,给大家送福喽!”1月29日,天刚蒙蒙亮,内东街141号的张家大院内,77岁的阆中市民张忠和朝着阆中古城的街道清了清嗓子。7点起床化妆、9点上街“赐福”,张忠和起得要比以往更早些,“春节到了,马上我们就要去街上送祝福。”
      从2013年起,每当春节来临,张忠和都会身着古装、手持带有浑天仪的手杖,扮演“春节老人”落下闳,为市民游客“发红包”。
      9时许,嘉陵江畔的锦屏门外,一年一度的阆中古城开城迎宾仪式正式举行。随着张飞扮演者的一声吆喝,现场顿时热闹起来,标志着古城正式进入蛇年的第一天。随后,身着战袍的“张飞”,威风凛凛地在古城街道巡游。
      在古城核心区,数百人的表演队伍从张飞庙广场出发,“春节老人”赐福、舞龙舞狮、川北大木偶喷火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悉数上演。表演队伍走进古城的长街古巷,从威德牌坊一直绵延到古城西门。
      更具“川味”的是正月初一抢银水。伴随着“抢银水”的喊声,30多名挑水的男女从古城街道冲出,手扶扁担,将水挑进古城内的本源堂大院。“每年春节,阆中人会争相早起挑井水,抢在前面的人,寓意着来年会得到好运。”阆中市文化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有巡游表演,亦有活态展示。古城内的威德牌坊、道台第照壁、花间堂等地,年画、剪纸、刺绣、竹编、糖画等多种非遗项目以及八仙送福、秀才赶考等文化活动纷纷亮相,展示着古城春节的独特魅力。

    文旅产品持续上新
      “有丰富的三国历史文化,还有先进的声光电技术配合,用一‘演’千年形容,一点不为过!”1月29日,由南充多部门联合出品的剧目《阆苑传奇》亮相。为迎接春节期间的大量游客,演出方在正月初一至初七,每日安排4场演出。
      “这不仅是全国首部‘母子’剧,也是我们把古城打造成古风穿越式的外延剧场,探索剧场与景区融合互动的一次尝试。”四川嘉陵江文旅集团副总经理何治洪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当地聘请专业导演及大唐不夜城团队,并从全国遴选70余名演员参与演出。作为“母子”剧,下一步还将依托母剧剧本,鼓励、吸引广大游客、粉丝参与剧本改编和角色扮演,部分作品有望在古城内的古街、古院、古楼散花式展示。
      从1月29日起,实景演艺《客来阆中》连续16天亮相嘉陵江,累计排了31场。作为南充首部江面大型演出,该剧以“春节老人”落下闳观星为引,全面展示阆中的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民俗文化。
      “春节”申遗成功叠加文旅产品上新,阆中古城客流量再创新高。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1月28日,阆中古城游客量达到8.15万人次,位居全省第一。
      “我们将抢抓‘春节’申遗成功的契机,以‘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为IP讲好本土故事、打造品牌矩阵。”阆中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将持续发布具有阆中春节元素的旅游产品、研学线路,春节假期游客量有望翻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