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千年的深情对视

    ——浅评纪录片《重返三星堆》的拍摄艺术

  •     

    □张洪林
      大型考古人文纪录片《重返三星堆》,以在拍摄视角、画面呈现与镜头切换等方面的精湛技艺,不仅忠实记录考古过程,更将三星堆文化的深邃内涵与独特魅力进行生动演绎,使观众得以跨越时空,与古老文明深情对视。

    多元融合的拍摄视角
      在微观视角上,《重返三星堆》细腻入微,聚焦于文物出土瞬间。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拂去土层,青铜碎片初露端倪。镜头精准捕捉到每一丝尘土的滑落、每一道划痕的显露。在特写下,文物的纹理、色泽与岁月痕迹纤毫毕现。
      例如对青铜面具眼部的刻画,那神秘空洞却似蕴含无尽故事的眼眶,以及提取K8青铜虎头龙身像,通过微距镜头让观众仿佛能触摸到古蜀工匠雕刻时的心境,感受其对神灵或祖先凝视的独特表达,使观众置身于考古现场的紧张与期待中,建立起与文物个体的情感纽带。
      宏观视角则展现出三星堆遗址的雄浑气魄。航拍镜头下,整个遗址区的地形地貌尽收眼底。都江堰水系一泻千里,河流与青山相伴,土埂与坑道交织,诉说着岁月沧桑。从祭祀坑的分布格局到周边山川河流的环绕态势,画面勾勒出古蜀人生活与信仰的宏大舞台。
      这种全景式鸟瞰,将三星堆文明置于广袤时空中,让观众领悟其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独特坐标,理解它与自然环境、区域文化的内在关联,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凸显出三星堆文明的厚重底蕴与规模宏大的文化气场。

    色彩、光影与构图的协奏
      色彩方面,《重返三星堆》遵循历史真实,还原考古现场的质朴色调。土色的黄、青铜的绿、陶器的灰褐构成画面主调,沉稳且庄重,恰如其分地烘托出古文明的神秘深邃。
      在文物展示环节,利用现代高清技术精准还原青铜器原本的金色光芒。在暗沉背景映衬下,金色跳跃而出,瞬间点亮画面,重现古蜀祭祀的庄重华丽,彰显出三星堆文明高度发达的工艺水平与独特审美。
      光影运用堪称一绝。在考古发掘现场,自然光线的斜射被巧妙利用,侧光勾勒出文物轮廓,凸显立体感;在室内文物修复工作室,柔和均匀的顶光与侧逆光结合,既保证细节清晰,又营造出静谧专注氛围。光影交织间,文物仿佛被赋予生命,静静诉说往昔。
      构图上,对称与均衡法则贯穿始终。拍摄文物时,常采用中心对称构图,将器物置于画面中心,稳定庄重。如拍摄青铜神树,规整的构图突出其挺拔向上、沟通天地的神圣感;在表现考古人员工作场景时,则运用三分法则,人物与周边环境元素相互呼应,画面灵动且和谐,动静相宜地展现出考古工作的严谨与活力,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舒适与审美享受。

    叙事节奏与情感脉络的把控
      镜头切换在叙事节奏上张弛有度。在考古发掘关键节点,如开启新的祭祀坑土层时,镜头频繁切换于考古人员专注神情、工具操作细节与土层变化特写之间,短镜头快速衔接,营造出紧张刺激的节奏,将悬念与期待值拉满。
      在文化解读、历史背景介绍部分,采用长镜头舒缓推进,跟随讲解员的步伐缓缓扫过文物陈列、遗址全景,给观众充裕时间消化信息,沉浸于文化溯源中,使纪录片叙事节奏贴合观众的认知心理曲线。
      情感脉络方面,镜头切换巧妙引导。从初期考古人员怀着敬畏之心轻轻挖掘的近景镜头,传递出对未知历史的尊重与探索欲望;到中期面对复杂文物修复难题时,不同角度镜头对修复师们专注、焦虑、欣喜等表情的捕捉,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最后文物完整呈现于展厅,全景镜头下观众与考古人员共同见证辉煌时刻,镜头切换自然流畅地带动观众情感从好奇、紧张走向惊叹与自豪,完成跨越千年的情感对话,深度激发观众对三星堆文化传承保护的珍视之情。
      《重返三星堆》凭借精妙绝伦的拍摄艺术,将三星堆这一古老文明从历史深处唤醒,使其在现代影像中焕发出崭新活力。其多元视角、精美画面与灵动镜头语言的融合,让三星堆文化深深烙印在观众心间,成为人类文明共同记忆中熠熠生辉的不朽篇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