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老百姓“稳稳的幸福”
——四川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纪事
-
2024四川纪事⑤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江芸涵 李丹 刘春华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回望了过去一年深入群众的温馨点滴,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人民的深厚情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过去一年,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作为党委政府的“责任清单”,推出一系列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民生实事,从“一老一小”到就业增收,从医疗救助到托底性帮扶,越来越多的百姓期待,变为巴蜀大地上可感可及的幸福故事。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专业化水平。
一线故事:社区零工角温暖就业路
“感谢社区零工角职业专家的指导,让我转变了对就业的认识。”1月13日一大早,达州市达川区杨柳街道文兴社区居民吴怡赶往见习基地上班,开启一周的工作。
2024年,吴怡大学毕业后,原本打算暂时不上班,专门准备公招考试。后来,吴怡在业主群内看到文兴社区零工角免费开展职业指导课的通知,报名参加了学习,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通过专家的指导,吴怡决定申请就业见习岗位。目前,吴怡在达川区一家见习基地一边见习积累工作经验,一边准备公招考试。
文兴社区是达州市打造的第一家社区零工角所在地。走进社区办公室,其中一面墙上“社区零工角 温暖就业路”的字样十分显眼,旁边“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红色标语,更是点明了零工角服务群众就业的目标。
“我们将就业登记、职业指导、劳动维权等高频事项,纳入社区零工角服务清单,探索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民措施。同时,设立招聘集市,主动归集求职、招聘信息,全方位提供信息发布、求职咨询、职业培训、权益保障等服务,满足群众就业需求。”达川区就业局副局长李文武说。
43岁的李宪清也通过社区零工角找到了新工作。李宪清原是达州城区一名全职宝妈,为贴补家用,她经常会去打零工,但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经验,结果往往不如人意。2024年,她参加了文兴社区零工角组织的家政技能培训,掌握了专业服务技能,还加入文兴社区的服务公司。如今,李宪清已是达川区的“家政服务明星”,服务300多个家庭,每月收入5000元以上。
“社区零工角,是达州市探索在家门口助力群众就业的举措。”达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刘剑介绍,2024年达州市针对零工群体就业分散、信息对接不畅等现状,全面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依托社区资源打造就业零工角,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米”。
202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印发全省零工市场建设指引,推动全省零工市场建设。目前,全省有零工市场、零工驿站815家,实现21个市(州)全覆盖,为更多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求职机会。
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一定要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要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
一线故事:焕新敬老院守护“夕阳红”
1月9日7时许,达州市渠县文崇镇室外气温低至2摄氏度。在渠县文崇敬老院食堂里,立式空调正在制暖。室内温度显示为15摄氏度。7时30分,食堂准时开餐,红薯稀饭、馒头、鸡蛋、炒素菜热气腾腾地端上了桌。30多位老人围桌坐好,聊天吃饭,暖意融融。
“吃完早饭,回房间再打一套操,浑身都暖和了,精神也更好。”70岁的王登平说,刚刚过去的2024年敬老院“变化很大”——房间的厕所更换了马桶、过道上安装了扶手、地面做了防滑处理,“住起来很舒服”。
王登平口中的变化,得益于敬老院内实施的养老机构护理能力提升项目。
“文崇敬老院建于2011年,设施逐渐老旧。”渠县民政局项目办负责人黄洋介绍,敬老院是一所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现有入住老人40人,其中有失能老人1人、半失能老人2人。项目实施前,敬老院的楼道未安装扶手、床铺为木质床、厕所是蹲坑,护理能力与老人养老需求不匹配。
为有效满足文崇片区特困人员、社会老人入住需求,2024年,渠县争取到中央福彩公益金272万元、县级配套资金68万元,组织实施了文崇敬老院护理能力提升项目。通过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增加护理型床位,同时加大对护理人员培训,有效提升敬老院护理能力,更好地满足特困人员和社会老人高质量养老服务需求。
黄洋介绍,改造和升级工作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居室、卫生间、沐浴间、洗衣房、医务用房等区域的升级改造,以及护理床、空调、电视机等设施设备的安装等。该提升项目中,仅改造养老床位就达170张。
在全面织密兜牢民生底线基础上,我省聚焦“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去年通过养老机构护理能力提升改造,改造养老床位11125张。目前,全省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线故事:用“五心”为“折翼天使”插上翅膀
2025年元旦刚过,广元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李艳已收到不少学生的新年祝福信息。2024年毕业的听障学生小峰(化名)也通过微信发来祝福。小峰告诉李艳,他已适应大学生活,要继续追梦,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
小峰是学校启聪职高班的学生,去年他考上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小峰激动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感谢老师们三年的辛勤付出,感谢校长的关心。在你们的陪伴下,我们学到了很多,也长大了很多,愿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2017年,广元市本级和利州区、昭化区、青川县共同出资4460万元,启动建设全新的广元市特殊教育学校(原广元市东山聋哑学校)。2018年8月,新学校建成投用。
“爱,是人生的主题,更是教育的主题。”李艳说。面对学生情况复杂、残障类别多、个体差异明显、管理难度大等的挑战,学校实施“五心”育人措施。“五心”即:爱心、耐心、恒心、细心和信心。校门口楼宇上有“心会听见”四个大字,时刻提醒老师们从心出发。“五心”育人,成为老师们的座右铭。
每个月,和大多数老师一样,苗莎都会去重度残障无法到校上课的孩子家里送教上门,风雨兼程从未间断。苗莎和同事们精心备课,一人一案,为重度残障孩子提供专业康复训练、基础文化知识和适当心理疏导。“我的孩子以前头都不能转动,更不用说伸手拿东西了,自从老师们每个月来给她按摩、送教后,她现在眼睛里有光了,每次看到老师都会开心地笑,生活自理能力慢慢得到改善。”一位学生妈妈说。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广元市特殊教育学校构建起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成的心德、心智、心体、心美、心业“五心”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生活自理、自我服务、适应生活、居家技能、生活实践、文化知识、社会实践、职业技能、社会生存素养为核心,助力学生融入社会。
办学条件逐渐改善,师资力量逐步增强。短短几年,学校学生数量从86人上升到258人。2024年,10名启聪职高班学生,5人参加高考,全部考上心仪大学,其余5名学生实现自主就业;10名大龄智障学生在红星公园集体就业,实现了有尊严的生活。
近年来,我省把特殊教育作为推进教育公平、增进残疾人家庭福祉、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重要举措,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全省30万人口以上县(市、区)全部建成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