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掌握我国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的重要保障,是聚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重要外在呈现,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依托,是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

    28问
      为什么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立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一重要要求意味着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被正式纳入国家中长期战略部署中,凸显了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加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紧迫性。
      理论上,产业链是各产业环节和上下游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形成的“链条式”关系形态,核心主体是国家或地区,关注产业内或产业间的复杂互动;供应链指向的是产品或服务的循环流转体系,核心主体是企业,关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的复杂协作。在实践中,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产业链和供应链难以分割又相互影响,常“合体”出现。相应地,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指向的是一个国家、区域或企业构建的供应与贸易网络在应对外部冲击时呈现出的自适应性、内在稳定性和自主性,取决于主要参与主体对关键技术、重要能源资源、初级产品以及多元参与主体间复杂联结的控制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就是主要参与主体不断提高对核心要素、关键环节的自主程度,接续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断点”“堵点”“空白点”。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们一再强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外部看是因为动荡复杂的形势对其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若按照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逻辑,根本上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牢牢掌握我国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就是要求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立足国内,抓紧做强可能会“掉链子”的薄、弱、缺关键环节,这样在面对封锁打压、脱钩断链、极限施压等极端外部冲击时,仍然能够维持有效运转,保证国内经济大循环的畅通,筑牢新发展格局的安全防线。
      其次,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聚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重要外在呈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学习与追赶,我国现在亟须加快实现两类关键核心技术的链式突破。一类是“卡脖子”“掉链子”环节的技术,主要集中在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基础软件。另一类是事关未来国家间竞争合作格局的前沿性颠覆性技术,主要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是我国积极布局和着力培育的新赛道领域。这两类关键核心技术都是西方先发经济体控制全球产业链及占据价值链高端的“杀手锏”,买不来、换不来、求不来。我国若能加快推进实现重大突破并迅速经由技术标准、工业结构、基础设施、政府职能等加以应用扩散,就将深刻地改变相关产业链供应链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这既是政府、高校、研究院所、金融机构、企业等多元主体面向原始创新开展高水平产学研协作的过程,又是产业体系全面增强对关键技术、上下游协调、多环节衔接等重点要素的控制力以及显著提升内在稳定性、自主性和国际竞争力的过程。
      再者,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重要依托。新时代新征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调,产业发展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要求有更高阶的技术创新活动和基础工业做支撑,要再造产业基础。产业链、供应链作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构件,也要面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扎实提升现代化水平,重塑产业竞争力,而这一过程也正是产业链供应链不断提升韧性和安全水平的过程。
      最后,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不断提升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引了着力方向。在逐渐深度融入全球供需和贸易网络的40多年中,我国在基础材料尤其高端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工业软件和控制系统、部分自然资源产品、消费市场等领域形成了高度的外向依赖,存在产业链风险。
      归根结底,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一个如何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问题,建议在方法论上做好“长与短”“内与外”两组统筹。
      一是统筹推进“长与短”。就目标和侧重点而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长期和短期之分,需要注意做好短期应对冲击挑战与长期发展安全之间的平衡。在短期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侧重于对偶发性的外部冲击及时给予有效化解,考验的是产业链供应链主要参与主体对内外部资源、市场、渠道的即时协调整合能力。在长期中,则更强调应对外部冲击和内部发展需求的高度自主可控,要求产业链供应链主要参与主体加快推进两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其链式扩散应用,真正从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高两个维度破解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根本制约,实现常态化的安全。
      二是统筹推进“内与外”。就实现路径而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内、外之别,需要注意做好基于国内“大而全”“小而全”建构起的相对封闭式安全,与基于协同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的,既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的开放性安全之间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二者分别指向的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做好二者之间的平衡,要以保障国内循环畅通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首要立足点,同步对国外的广阔市场和优质资源保持高水平开放。为此,在实际推进中做选择,要看是否更有利于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杨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