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诗意中的文化符号再生与时代精神复兴

    ——评舞蹈诗剧《走祥云》

  •     

    □高立斌 李一生
      舞蹈诗剧《走祥云》是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自主编创的第一部羌文化题材的舞蹈诗剧,以四川师范大学获得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提名奖同名获奖作品为创作构架,在原有7分多钟的原创群舞基础上构思拓展,历时3年编创而成。
      “走”即奋斗,“祥云”是中华文化富有文化深意的象征性符号,寄寓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美好、幸福的憧憬与向往。

    舞动民族精神的回响
      《走祥云》通过深刻的艺术表现和情感共鸣,将民族精神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民族精神的“回响”并非单纯地复述历史,而是在现代语境中,通过舞蹈形式的再造与传承,激发出文化符号的再生与情感的深度共鸣。
      在云谣、云起、云途、云涌和云腾5个篇章中,舞者的肢体语言都与民族精神的表达紧密相连,舞蹈动作通过强烈的力量感与节奏感,体现出羌族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剧中的“走”,不仅是对舞蹈身体的要求,更传递出坚韧不拔、勇敢追求幸福生活的民族精神,动作中蕴含着的历史与文化的重量,也传递出对未来的希冀。
      “云”是剧中的核心意象符号。该剧通过不断变化的云的形态,作为不同幕次的主体,用“云”的多变形态表现民族的起伏与转变。舞美借用云的变化展现“走”的历程,从苦难生活到追求幸福的坚定信念是亘古不变,云的变换成为舞蹈与历史交织的视觉符号,不断呼应着民族精神的回响。
      幕次的变换中,云既是自然的象征,又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代表了羌族人民对大自然的依赖与敬畏,让观众感受到贯穿千年的文化气息与精神力量。
      《走祥云》通过神话时空、历史时空、现实时空再到多维时空的转换,呈现了羌族从远古到现代的精神传承。从千百年前的奋斗,到现代社会的幸福,再到遭遇自然灾害后的重建,展现了不屈不挠、勇敢坚韧的民族精神。
      该剧有意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使民族精神既得以传承,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民族精神的当代化表达,贯穿了作品始终,既是一种历史的回顾,也是一种文化的再生。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语境中,民族精神的剖析与发扬显得尤为重要。

    舞写历史长河的痕迹
      《走祥云》将羌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浸润到每一个舞步和场景中,创造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在第二幕“云途”篇章中,以高度概括的方式描绘了历史的困境与遭遇的磨难,通过肢体的压抑、拉扯和挣扎,表现了羌族人民在动荡中的艰难处境。特别是战争段落,舞蹈动作的节奏与力量感,刻画了民族在遭遇困境时的抗争与坚持。身体的扭曲和迅速的转折,展示了深刻的历史痕迹。舞者的动作逐渐从压抑走向开放,从沉重走向轻盈,象征着从困境逐渐走出与民族复兴的希望。
      “阳光穿透云层,新的家园在希望中显现。前行者的身后,羊皮鼓声激荡云霄、永不停歇……”该剧通过多元时空的呈现,将羌族的苦难与奋斗,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
      尤其是在面对自然灾害后,当代羌民秉承祖先的精神,重建家园。“重建家园”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复兴,更是文化和精神上的回归。在剧中,灾后重建的主题被赋予更深的文化象征意义。家园的复兴,既是对失落之地的修复,也是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再造。
      作品中的“祥云”象征也是贯穿这一重建过程的文化符号。祥云不仅是物理空间中的美丽图腾,更是承载民族复兴与家园重建希望的象征。通过这一意象,导演在舞蹈中深化了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使“重建”不只是外在的重建,更是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生。

    舞寻艺术风格的传承
      该剧在艺术风格的构建中,汲取传统羌族舞蹈的精髓,大胆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表达。剧中的舞蹈语言既是历史的传递,又是现代审美的创造,形成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艺术风貌。
      在对舞台空间与舞美的设计上,以大写意的手法,大开大合的笔触,极简的舞台配合烟雾为载体的写意光影,展现不同的时空,追溯千年历史。舞美的配合与动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无缝对接的艺术表达。
      在作品的表现结构上,导演采用“诗画式”的风格,通过诗意的舞蹈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上半场呈现的神话时空和历史时空,利用羌族中的符号化动作,顺拐、平圆转胯、轴转等,传递羌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图腾。剧中对脚下步伐进行细致雕刻,保持肩部轴转运动方式的同时,刻意强调轴转的重拍,并在作品中加以重复、强调,既彰显了民族的文化特色,又通过现代的舞蹈构思展现出更强的表现力,更加醒目地表现羌族人民对所处环境的奋力拼搏之象。
      此举既保留了传统的动作与形式,又结合了现代的舞蹈技巧与表现手法,使作品在表现民族精神时既忠实于传统,又充满现代感,创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效果。
      这些传统舞蹈元素不仅保留了对历史的敬仰,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文化的根脉与灵魂。通过传统元素的精心再造,既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又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舞蹈中的自由流动与力量感相结合,赋予了传统舞蹈形式新的表现力与张力。
      在最后的篇章中,舞者动作逐渐由沉稳与深沉转向高昂与激动,舞台灯光从柔和变得更加明亮,这一转折既是剧情的高潮,也是情感的升华。舞者用坚定有力的步伐踏出一个又一个充满希望的节奏,仿佛每一脚都踏向民族复兴的未来。这不仅是对未来的憧憬,更是对中华民族强大信念的艺术化表达。此刻的“走”,不再是困顿与挣扎,而是一种积极的追寻与奋斗,走出一幅壮丽的场景,民族复兴的梦已经不再遥远,它就在脚下,步步可期。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