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对中国经济砥砺前行的总结凝练,也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化发展——

    牢牢把握“五个必须统筹好”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     

    □蒋永穆 李瀚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五个必须统筹好”的规律性认识,包括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这既是对以往经济实践的总结提炼,也是对今后经济工作的科学指引。
      12月23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五个必须统筹好”既是对中国经济砥砺前行的总结凝练,也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化发展。只有深刻领会“五个必须统筹好”的规律性认识,才能更好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工作规律的总结凝练和深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局势复杂演化,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深刻转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不断强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要求“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此,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用“七个坚持”阐释其核心内涵。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用“五个根本”“四个必须”“六个坚持”和“五个必须”等,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必须统筹好”,其本质仍然是对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党的二十大以来经济工作规律的总结凝练和深化发展。就内在逻辑而言,“五个必须统筹好”与过去保持基本一致,围绕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与历史性成就,持续提炼实践经验和规律性认识,总体上呈现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层进式论证与螺旋式上升特征,蕴含深刻道理、明确法则、科学方法,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就目标指向而言,“五个必须统筹好”始终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既蕴藏着接续应对如何实现生产力水平的稳步提升,持续改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等长期性、根本性问题的谋划,又凸显了聚力应对如何破解因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进而引发的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阶段性、迫切性问题的考量。就核心内容而言,“五个必须统筹好”立足基本国情和发展需要,始终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原则,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谋深用好经济体制改革重要牵引方略,延续强化政治引领、优化供需结构、兼顾发展质效等办法策略。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此作出具体部署,重点聚焦资源配置、经济循环、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质增量等方面,着力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根本上来看,“五个必须统筹好”便是贯彻落实这一系列任务部署的基本要求。
      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确保政府和市场相互协同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20世纪60年代,全世界共有百余个国家或地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但目前只有十多个成功进入高收入行列,其余大多数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未能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始终都是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展开的,核心目标是要明确政府和市场各自扮演什么角色、起什么作用,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性成就也证明了,这一逻辑是正确且有效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日益复杂,如何更加准确界定二者的行为边界,形成市场主导和政府干预高效协同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仍是经济社会的重大命题。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方面,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的重要标志就是供给、需求的总量及结构平衡。一般而言,供需双方在市场价格机制等作用下不断调整,可以实现一种动态平衡。但事实上,供求不平衡的情况总是会不断发生。尤其是近年来,受国际环境的不利影响,我国供求失衡有所加剧,而供求总量及结构的失衡还将导致诸多严峻问题,包括产业领域脱实向虚现象加剧、日常消费的物价水平虚高、青年群体就业困难、民生投入缺乏保障等,进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形成阻碍,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其关键又在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国际社会的经验表明,现代经济的增长与传统模式明显不同,其主要源于效率提升而非资源投入,这就意味着新旧动能转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逐渐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并取得了实践成效,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科技创新仍有短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还存在弱项、产业价值链跃升程度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的根本成因仍在于动能转化不够彻底,尤其是生产力的新质化改造还不足。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抓手,其关键在于增量与存量的协同。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存量为增量提供基础,增量为存量提供来源,二者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并在协同演变中推动经济稳定有序发展。就当前阶段来看,我国正处于增量与存量结构调整的关键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快速培育新兴产业增量,同时也亟待化解一部分传统产业存量,但传统产业仍承担着消解传统劳动力和保障基本民生等诸多重要的社会性功能,简单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很可能会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党的十八大以前,我国经济总量在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在质的提升方面并不明显,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脉,作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尤其强调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要坚持绿色发展基本底色,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在当下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继续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向现代化的转型升级成功与否,将更加依赖对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合理兼顾。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在坚持一系列重要原则前提下持续推进创新实践
      “五个必须统筹好”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要做到一体推进,就必须在坚持一系列重要原则前提下持续推进创新实践,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就是要坚持“稳”与“进”的辩证统一,以“稳”为基础推动“进”,以“进”为动力实现“稳”,尤其要明确“稳什么”和“进什么”,以及要“怎么稳”和“怎么进”等重要问题。总体来看,“稳”的关键在于稳基础、稳预期、稳增长;“进”的关键在于进结构、进质量、进效益。具体而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营造宽松适度的政策环境;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着力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继续挖掘并发挥好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推动消费与投资良性循环;要积极主动防范化解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稳定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等重点领域;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升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
      坚持“守正创新、先立后破”就是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在“破”的基础上实现“立”,在“立”的过程中不断“破”,尤其要明确“立什么”和“破什么”,以及要“怎么立”和“怎么破”等重要问题。总体来看,“破”的关键在于破除妨碍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弊端;“立”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更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具体而言:坚持党的领导,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基本认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全面深化改革的脉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要压茬推进改革,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扩大对外开放,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持续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提质增效和扩大改革任务授权,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就是要坚持“谋”和“干”的辩证统一,在“干”的过程中谋深谋远,在“谋”的指导下干实干精,尤其要明确在哪些方面集成协同以及如何实现集成协同等重要问题。总体来看,“谋”的关键在于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形成系统谋划;“干”的关键在于各种举措同向发力,努力推动创新融合。具体而言: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全面地、系统地、普遍联系地认识改革、把握改革,做到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的统筹兼顾;要善于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在重点领域、难点问题上革新突破,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有序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将科技自主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战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还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要注重区域共进与要素协同,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强化人才、制度、市场等要素的协同作用,激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