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渝携手 共筑长江上游“新屏障”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亮 张蒙

    生态环境保护川渝携手全面发力
    顶层设计一体擘画
    ●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
    ●签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130项
    ●共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完成营造林超1000万亩

    机制创新跨界治理
    ●在全国首创成立川渝联合河长办
    ●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动
    ●建立全国首个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省际联防联控机制
    ●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无废城市”共建

    共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
    两省市碳市场累计交易近9000万吨
    达成全国首单跨省取水权交易
    累计建成4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12月上旬,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六次联席会议在泸州举行。会上开出的2025年两地协同立法合作清单中,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被摆在突出位置。
      川渝共处长江上游,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推进,两地在生态领域的合作,已从初期的工作机制探索上升至协同立法、一体推进的高度与深度。不仅如此,川渝两地还在顶层设计、机制创新和协同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构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大格局,为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一体擘画 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快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离不开绿色发展的“底色”。如何一体擘画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决定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色”的关键之一。
      顶层设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
      随着规划纲要的印发,一系列决策部署相继出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和积极成效。其中,川渝两省市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推进生态共建共保,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六江’生态廊道建设充分衔接了规划纲要,对推动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战略性、指导性作用。”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徐志文说。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扈万泰表示,通过优化国土空间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推进毗邻地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能有效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是川渝两地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的具体行动。”
      在一系列制度规范的指导下,五年来,川渝两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签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130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加快形成。与此同时,川渝两地还统筹建立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协同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共同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完成营造林超1000万亩。

    机制创新 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
      “今年4月,我们下发一批川渝跨界河流协同处置问题清单,两地立即安排整改,不到一个月就形成整改解决方案。”近日,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工作人员谭兴念介绍,川渝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有81条。为协调解决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的河湖治理问题,两地在全国首创成立川渝联合河长办,互派干部开展集中式办公。
      除了成立川渝联合河长办进行协调外,川渝两地还对跨界河流开展联防联治。在达州市大竹县观音镇,这里的铜钵河河水清澈。铜钵河是长江4级支流,流经重庆市梁平区和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达川区。过去,这条河一度污染严重。
      为了给铜钵河“刮骨疗伤”,川渝两地签署联防联治协议,印发川渝联防联治方案,建立完善覆盖市、区、乡镇三级的联席会商、联防共治等机制,铜钵河最终实现从“黑臭”水质到水清岸绿的转变。
      铜钵河的“蝶变”,是川渝共护一江碧水的缩影。五年来,两地通过联防联控、共建共享,跨界河流“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现象得到全面遏制。以2023年为例,长江干流四川段水质继续保持在Ⅱ类,25个川渝跨界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此外,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控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作18条经验做法之一,向全国推广。
      “接下来,两地将深化合作,鼓励指导毗邻地区联合开展跨界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努力在全国率先建成一批具有西部特色、川渝辨识度的跨界美丽幸福河湖。”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只是共护一江碧水。五年来,川渝两地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全面发力——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动,建立全国首个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省际联防联控机制,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特别是在跨省“无废城市”共建方面,川渝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无废城市”共建,两地25个省(市)直部门联合出台“无废城市细胞”建管规程、评估指南等,细化“无废工厂”“无废小区”“无废学校”等15大类18个小类“无废城市细胞”的评估细则、达标要求。

    深化合作 共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
      在重庆工作的货车司机杨同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往返于成都、重庆之间。由于他所驾驶的货车“动力芯”用上氢能源,自去年起,他前往成都的路线改为“绿色”物流专线。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是成渝地区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举措。针对交通运输这个能源依赖度高的行业,川渝同时把目光投向高效率、零排放的氢能源。自2021年“成渝氢走廊”启动建设以来,成渝两地已投运多辆氢燃料电池汽车。
      “去年,我们公司在自贡市建设了氢能重装物流园,作为成渝城际氢运输支点。”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光平介绍,未来,该公司将加速加氢站点布局,吸引产业链伙伴,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氢生态做实做深。
      积极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除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外,川渝两地还在跨省市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等方面深化合作。其中,川渝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启动川渝碳中和联合服务平台,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携手打造气候投融资示范先行区,两省市碳市场累计交易近9000万吨。今年12月,川渝两地还达成全国首单跨省取水权交易,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发挥积极示范引领作用。
      不仅如此,川渝两地还共同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开展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协同行动,累计建成4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川渝两地经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两地将把握“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发展趋势,建立健全工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