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逐万亿新赛道
成都高新区:推动低空经济振翅腾飞
-
成都未来科技城富集的创新、人才资源,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佩奇 (图片由成都高新区提供)
近日,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基地在成都未来科技城开工,标志着沃飞长空在完成关键技术攻关后,开始进入生产制造冲刺阶段,未来有望在成都打造低空经济新标杆。
12月23日举行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强产业支撑,统筹好“新与旧”,深入实施产业新赛道争先竞速行动,逐步释放新兴产业发展潜力。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产业之一,不仅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在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5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四川提出“加快打造西部低空经济发展高地”。成都也将低空经济新增为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的重点产业链,密集出台相关规划及政策。
作为成都产业发展主阵地,也是成都构建“3+22+N”园区发展体系中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成都高新区正充分利用政策、产业、人才、技术、市场等高度聚集优势,加速推动低空经济“开花结果”,以振奋之姿,助力成都低空经济从蓄势“起飞”迈向加速“腾飞”。
看优势
以“链主”企业为牵引,加快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一个周末的上午,住在成都高新区的刘先生要去机场,便在手机APP上输入目的地,预约网约车的同时,也开始‘打飞的’。几分钟后,网约车把他接到了中国—欧洲中心附近的飞行汽车搭乘点。随后,他坐上飞行汽车向机场飞去……”9月举行的2024中国(成都)国际低空经济合作伙伴大会上,沃飞长空CEO兼首席科学家郭亮描述了未来市民出行的新场景。
事实上,这样的出行新体验已在成都高新区亮相——今年6月,沃飞长空运营的载人飞机完成了成都城市低空载人出行验证飞行任务,打通了城市低空出行航线运作流程,为未来以AE200机型为代表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也称“飞行汽车”)商用模式奠定了基础。同时,沃飞长空顺利完成倾转旋翼技术验证,成为国内首个、全球第二个完成该类试验科目的eVTOL企业。
好消息不断传来。12月12日,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基地项目在成都未来科技城正式开工,将打造包括复材生产、部件装配、喷漆、整机总装、试飞等生产全链条,预计在2026年进行小批量的生产交付。“未来将有更多的eVTOL从这里销往全球各地。”沃飞长空CMO(首席市场官)费岚说。
今年以来,成都未来科技城还先后落地凌空天行全国总部及高超音速飞行器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批龙头项目。为何选择在这里落地?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低空经济资源要素完备,尤其是成都未来科技城富集的创新、人才资源,包括天府绛溪实验室、中国民用航空第二研究所、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等,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悉,成都高新区作为成都航空航天产业的重要承载地,在产业集群、科教创新、基础设施、应用示范等方面率先布局,具备布局eVTOL、工业无人机等低空经济赛道的先发优势。成都未来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牵引作用,持续招引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项目落地,加快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过往经验表明,龙头企业有着强大的牵引作用。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与沃飞长空签署合作意向书,将共同开展复合材料新技术研发,协同推进材料设计和工艺在eVTOL制造上的升级优化。以全动飞行模拟机技术为主要业务的安胜(天津)飞行模拟系统有限公司,正探讨与成都高新区的合作可行性。此外,昂际航电的全资子公司——昂际智航(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已在成都高新区成立,专注于民用新型航电及飞控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先发优势正在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低空经济以工业无人机为核心,已聚集低空经济产业链核心企业超88家,拥有中国航发航空、中电科航电、国营川西机器厂、爱乐达、海特高新、中航无人机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在整机及关键系统、复合材料、飞机零部件、低空通信等领域集聚态势日趋显现,为进一步打造特色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关键的应用场景方面,成都高新区依托区内中航无人机、纵横股份、傲势科技等成都市工业无人机产业链链主企业,形成了电力巡检、应急救援、航拍航测、通信中继等低空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的低空应用场景为成都高新区建设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广阔的潜在应用需求将助推区内低空经济持续发展。
强支撑
深入实施“立园满园”行动,推动低空经济跨越式发展
低空经济是在3000米以下空域内,以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多领域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属性。为布局前沿科技产业赛道,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充分发挥区域人才聚集、产业高度集中的优势,围绕商业航天、工业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等重点产业链“建圈强链”,打出系列“组合拳”,为夯实区域低空经济发展“新蓝海”提供有力支撑。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今年9月,《成都高新区低空经济发展规划(2024—2028)(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提出通过“整机牵引、创新驱动、协同发展、服务扩容”,到2026年,建成一批高品质产业载体,引育一批整机制造及上下游企业,形成一批城市空中交通示范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低空飞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到2028年,低空先进制造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低空经济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将成都高新区打造成为低空经济“未来翼谷”。
目前,成都高新区正按照“系统化研究、成体系推进通用航空、无人机等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要求,加快编制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低空经济产业专项支持政策;开展航线、起降点位策划,已初步策划覆盖串联成都高新南区、成都高新西区、成都未来科技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等片区的多条低空飞行线路,包括载人、应急救援、文旅等多个方面,同时进一步围绕酒店、写字楼、医院、高铁站等布局起降点。
特色产业载体持续优化。当下,成都大力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突出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全力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在成都未来科技城,一座低空经济专业园区——“未来翼谷”正在呈现。
“未来翼谷”总占地面积约675亩,总建筑面积约59万平方米,旨在为低空经济项目落地提供现有载体及土地空间,打造国内一流的eVTOL和无人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高地。目前该园区已建及在建产业载体约21.5万平方米,可满足低空经济产业领域电子元器件、动力系统、机载感知系统、任务载荷系统等整机研制配套产业链环节企业研发、生产需求。此外,在园区现有宿舍、食堂和超市基础上,还规划有保障性租赁住房、商业等配套,建成后可实现“基本服务不出园区”。
要素保障不断增强。一方面,成都高新区鼓励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民用航空第二研究所、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等高校院所成立省级重点实验室、搭建创新平台,全力打造一支覆盖低空经济发展全生命周期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可支撑的5G通信网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低成本空地感知与通信网络,为民用无人机飞行提供空域、计划、安全评估等服务,加速低空智联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低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近日,天府绛溪实验室电磁空间前沿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将通过电磁空间“感-知-控”技术与装备,力求构筑安全可控的低空“交通”秩序,让低空经济“飞”得更快更稳。“安全得到了保证,低空经济才能真正腾飞。”该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说,中心成立后,将在低空经济领域加强与周边多所航空院校以及国内航空航天头部企业的协同与合作,攻克低空经济“起飞”技术痛点。
此外,成都未来科技城正推动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低空经济母基金,产业基金组建完成后,将重点支持和吸引沃飞长空等链主企业的上下游企业落地未来科技城,着力构建完整产业生态。同时还在加速推进多个科创平台的建设,如国汽智端车载智能中试平台、必控科技电磁兼容系列产品及预测试系统中试平台等,旨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为低空经济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实施“立园满园”行动,加快打造低空先进制造和运营服务高地,抢抓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时代机遇,聚焦全面增强整机装备研制能力,大力提升低空科技创新水平,积极培育低空经济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成都高新区低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