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经营压力挑战怎么看

    ——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三

  •     

      我国有超过1.8亿户经营主体,规模有大有小,类型多种多样,它们分布在千行百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也是中国经济的鲜活呈现。
      当前,外部环境发生诸多变化,经济运行面临压力。对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应该怎么看待?企业该如何应对?

    (一)
      蓝禾医疗是浙江宁波的一家医疗耗材制造商。企业董事长曹军感叹,今年的生意越来越“卷”了。
      一个“卷”字,道出了企业闯荡市场感受到的压力和挑战。
      压力从何而来?首先是需求端。
      拓市场、找需求,这是很多企业的常态。一些企业负责人说,“量”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每天一睁眼想的就是如何稳住客户。还有一些企业反映,“质”的角逐越来越凸显,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如果不能适应变化,“分分钟”就会被替代。
      供给侧,同样面临挑战。
      在记者采访中,不少企业负责人都谈到如何在保证乃至提高产品品质情况下,追求极致性价比的问题。
      当同业竞争愈发激烈,不少企业要通过价格优势来保持现有的规模优势,这就要尽可能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对资金链的稳定、供应链的高效运转等都是不小的考验。
      当前,很多行业技术迭代迅速、创新节拍加快。如何以持续高效的创新应对市场竞争,也是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深入分析,当前企业面临的种种难题,与经济发展大环境相关:
      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结构调整过程中,在投资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及预期;在消费端,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正处于恢复阶段。这些都对企业商品和服务的销售带来影响。
      产业升级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的挤压难以避免。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传统产业造成一定冲击和替代,部分传统产业市场规模在缩小;另一方面,技术变革加速,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这些都让企业既面临调整的阵痛,又必须投身创新的竞速。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保护加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有的产业呈现周期性波动,一些企业一时还未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变化。
      这些困难,有外部压力也有内部挑战,有环境因素也有自身原因,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爬坡过坎、迈向高质量必然直面的考验。

    (二)
      不可否认,当前一些压力和挑战让部分企业陷入困境。但在发展过程中,哪家企业没经历过挫折、没遭遇过考验呢?关键还是要看怎么办。
      市场是找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面对市场中遇到的问题,要向市场找答案。
      近期,一些变化耐人寻味:
      钢铁行业短期承压,但聚焦电动汽车等新“钢”需,高附加值产品销售强劲;笔记本电脑市场趋近饱和,但瞄准个性化需求的游戏本、超薄本等增速明显;用大型演出带动文旅,前三季度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类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15.3%……这些细分领域迸发的新增长点,正是企业识变、应变、求变,捕捉到的新商机。
      探寻更广阔的市场。前10个月,我国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增长9.3%,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6.3%,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5%……数字背后,是一个个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搏击风浪。
      竞争总是激烈的,困难永远会有。决定企业发展前景的,不是困难有多少,而是看待困难的眼光、应对困难的办法、解决困难的决心。
      “越难走的路,走出来竞争力越强”,这句话在高纯金属溅射靶材制造商江丰电子的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
      向创新要出路,向转型要空间。
      面对玻璃行业的激烈竞争,四星玻璃董事长王焕一选择拥抱数字化,花费近3个亿,历时2年半将工厂全部改造。引进智能化生产线,将配料、投料、熔融、拉制等全流程以“数”连接,企业综合成本降低了5%。
      王焕一坦言,数字化改造开销会带来资金压力,但技改事关长远发展。“企业产品的品质提升了,市场的认可度就会提升。”他说,今年,企业订单量和去年比增长了20%。
        “下行”就用“上进”对冲,“转型”就用“实干”搭梯。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有很多企业越是面对困难,越是努力破局前行,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
      前三季度,中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10万亿元。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企业研发强度分别为4.74%、9.94%、4.73%,创新在加力。
      前三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619.1万户,其中“四新”经济民营企业占四成,经营领域在拓展。
      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对东盟、非洲、拉美进出口分别增长12%、6.4%、13.9%。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9%,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9.5%,转型升级在推进。
      危中有机,事在人为。直面挑战、迎难而进,不断激发企业向上生长的力量。

    (三)
      问题要辩证地看,也要动态地看。困难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转化的,通过努力是可以克服的。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经营主体而言须臾不可少,是企业应对外部冲击挑战、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了新的部署。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加密政策、加大力度,连续打出“组合拳”:
      有力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持续实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出台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系列举措;
      严格规范执法监管,健全拖欠企业账款清偿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司法机制,建立健全异地行政执法协助制度,完善常态化问题线索收集机制,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坚决纠正、严肃追责;
      精准扶持企业发展,多部门建立健全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启动新一轮专精特新支持政策,通过中央财政支持1000多家重点“小巨人”企业。
      与此同时,针对经济运行特别是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一系列政策、改革举措更精准、更聚焦:着力提振需求,“两重”政策有力支撑了一批重大工程建设,“两新”政策带动相关产品销量持续增长;进一步稳住外贸基本盘,《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印发,真金白银支持外贸企业;着眼提升民营经济信心,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
      这些措施,让我们明显感受到党中央解决企业发展困难、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的决心和力度。
      当前,政策效果正在释放,市场回暖、预期企稳向好的趋势更加明显。
      前三季度,现行政策中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超2万亿元。
      10月份,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环比提高1.3个百分点;制造业PMI为50.1%,自今年5月份以来首次回升到扩张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数月稳定在50%左右;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较9月上升0.3点,是今年以来最大升幅。
      尽管眼下的困难依旧不少,但经营主体的信心在恢复,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坚定地前行。
      市场经济是信心经济,信心的基础就在企业。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艰辛探索,到打开大门在世界经济中劈波斩浪,金融危机、贸易摩擦,其中多少急流险滩。一次次风雨考验后,总有一批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也正是因为无数企业、企业家的付出和努力,才成就了今天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
      不可否认,爬坡过坎依然面临着挑战,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变。我们的企业家有胆识、有眼光、勇创新、善作为,在带领企业攻坚克难中涵养着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定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世滨谈及企业的对策:通过全球布局分散影响,在技术和服务上继续跟进。“相比我们以前遇到的风浪,这次并不算什么。”
      难中谋变、难中寻机、锐意进取,这是中国企业保持前行的逻辑,也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底气。
      新华社记者 张辛欣 邹多为 魏弘毅
      (据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