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构建区域高水平大学改革发展新格局

  •     

    □王方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中起着基础性、主体性、先导性作用。我国高校具有数量多、覆盖面广、区域分布鲜明的特点,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重要职能。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分类推进高校改革,进一步推动特色发展,加快建设区域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办学理念 科学定位强特色
      以分类改革推进高校特色差异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往往在同一区域内,既有高水平一流大学,也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还有行业特色职业院校。引导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分类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方略。要在政策层面加快完善高校分类发展的顶层设计,出台更具导向性、实操性、区域性的政策体系,构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标准体系,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体制机制,明确各级各类高校的发展定位,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培育新优势,塑造新动能。要引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解决“卡脖子”的原始创新问题;引导应用型大学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引导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推动职普融通、促进产教融合、创新科教融汇,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引导师范院校回归师范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卓越师资。
      打造契合区域产业布局的学科专业集群。《决定》明确,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要引导地方高校转变办学理念,从“有什么就发展什么”的“供给侧”学科建设思路转变为“需要什么就建设什么”的“需求侧”学科建设新路,着眼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在科学分析自身办学基础和办学优势的前提下,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要构建多学科协同融合发展的学科生态,做优传统优势学科,做强特色学科,大力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推动不同功能的学科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打造具有区域发展特色的学科专业品牌。

    改革发展模式 协同提质上水平
      立足需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眼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完善多元立体、供需衔接、布局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规模结构协调、学科专业适宜、产业需求契合、支撑战略精准的人才培养结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其一,着力构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改革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方式,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培养造就更多能够引领科技创新、创造先进生产工具的创新型人才。其二,加快培养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打造体现前沿学术成果、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的高阶课程,积极建设创新性实验项目,建立与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培养能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围绕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强化有组织科研。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实现科研平台、项目、团队等全要素创新,打造科技创新特色优势。区域内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优势,围绕区域产业、行业需求,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凝练创新方向,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协同攻关,从松散型科研组织模式转向有组织科研,形成攻坚克难的创新合力。从基础学科来看,有组织科研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培育、申报、实施一批前瞻性引领性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应用型学科来看,有组织科研要围绕行业特色和区域需求,着力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不断把科教成果从实验室引向生产线,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从人文社科来看,有组织科研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基层治理及地方文化研究阐释等方面扩大影响力和提升话语权。
      建立区域高校协同发展新机制。建设区域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要注重学习借鉴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更要建立区域高校协同发展新机制。可按照“1+M+N”(M≧N)的原则组团,每个组团内由1所高水平大学牵头,3所以上其他院校(M)参与,共同支持3所左右薄弱院校(N)。组团内各高校之间一校支持多校、多校支持一校,推动高校间资源共享、人才流动、协同创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生互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提升。加快构建区域内部委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全面提升地方高校教学科研能力和办学质量,从而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跃升。

    改革治理机制 创新发展增活力
      以创新为导向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决定》强调,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高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关键在纵深推动人才评价综合改革。其一,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评价激励制度,推进综合准入标准基础上的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引导教师回归初心,实现人才培养贡献、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的有机统一。其二,要改革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坚持分类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引导教师甘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积极探索前沿技术、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让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其三,要改革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潜心研究和传承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长期研究项目、重点团队和平台基地的稳定支持,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和“冷门绝学”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引导人文社科学者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以数字赋能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推进数字化教育教学成为区域高校消除数字鸿沟、打破信息孤岛、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革新教育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坚持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数字教育新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建立完善智能教室、学情智能诊断等数字应用场景,推动教育内容的智能创作和个性化推荐相结合,打造以数据驱动因材施教的教学新范式。其次,要以数字化手段促进教育治理的高效化、精准化,以智能化平台、工具为依托,优化内部流程和信息管理,更好提升教育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化水平。最后,要以数字化手段扩展对外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加强国内外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课程,共享优质教育数字化资源,建立开放式的国际教育数字信息资源库,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共同推动教育转型创新。
      (作者系西华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