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高新区:竞逐新赛道 将人工智能变为地区发展潜能
-
泸州高新区一角。
□乔陆(图片由泸州高新区管委会提供)
新增3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完成“智改数转”诊断规上工业企业45家,建成数字化车间25个、智能工厂10个;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A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国家高新区火炬统计综合排名中,泸州高新区居全省第三位——这是泸州高新区2024年度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技术向高攀登,产业向新而行。今年以来,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泸州高新区立足园区基础优势和科创资源,大力发展前沿科技和产业,积极招引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实现产业革新提升。
“高技术”强转化 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近期计划安排调研,你们公司有没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11月7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副处长卢正才与对口服务的企业取得联系,了解企业的最新需求,并记录在笔记本中。作为泸州市电子信息领域的企业科技特派员,他经常穿行于各个企业的生产现场和研发机构之间。
此前,卢正才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发现一企业在智慧安防领域崭露头角,但在复杂场景下的行人重识别技术上存在一定短板。针对这一问题,卢正才牵线搭桥,与技术团队一起攻克了光照变化、遮挡问题、视角变换等复杂场景下的识别难题。
“技术突破后,该公司的智能监控视频产品性能得到提升,并在智能警务、智慧校园、智慧安防等领域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实现了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卢正才欣慰地说。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泸州高新区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30余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大力扶持校企合作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成功创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累计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95项,备案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22家,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20亿元。
为科技成果找投资,为项目产品找市场,泸州高新区致力于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泸州高新区众创中心大楼的2层到6层,是泸州溪谷新经济产业孵化器的“根据地”。“在这里,我们为科技创新创业者提供广阔舞台,助力他们一展身手。”据泸州溪谷新经济产业孵化器董事长康超介绍,孵化器积极响应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号召,立足于创业辅导、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科技金融及技术支持五大业务板块,帮助中小微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已形成完善的孵化服务体系。
立足科创“源动力”,泸州高新区梯度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现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83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80家,是泸州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区,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79个,推动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平台载体建设,有效促进科创平台、资源和人才的有机整合。
“新产业”求突破 “泸州制造”到“泸州智造”
走在泸州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来到泸州成像通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走廊,眼前是被玻璃隔着的无尘车间,里面的工人只有寥寥几位,数字化设备却颇具规模。一颗颗精密光学镜头在自动化生产线上传送着,后台品质管控系统可以实现全程智慧监控。
“今年算是我们公司完成自动化的元年,目前已实现90%以上的自动化生产率,生产效率提高了30%。”泸州成像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广文介绍,进行“智改数转”后,公司不仅扩大了产能,产品竞争力也大幅提升。“之前我们的产品主要是做景深、广角、微距和前摄,现在可以做主摄了,高端产品1亿像素的摄像头也实现量产。”年底冲刺正忙,公司稳定向华为、OPPO、小米等重点客户供货,预计年产值将超12亿元。
“智改数转”,是一家企业在市场重压下的突围。而对于泸州高新区而言,立足基础优势发展人工智能,开辟新赛道,则是面向未来的一场“竞技赛”。
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泸州高新区如何发力?“我们将实施主导产业强链、未来产业抢滩行动,立足招引培育人工智能产业,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在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强化人工智能承载基础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产业革新提升。”泸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具体而言,在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方面,泸州高新区将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用,以项目配套补助形式,支持围绕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智慧医疗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在强化人工智能承载基础方面,将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异地灾备中心扩容升级,同时强化园区承载能力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
未来已来,在泸州高新区内,一批企业已抢滩工业机器人赛道,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初步成型。泸州智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形成白酒酿造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拥有白酒智能酿造相关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80余项。四川博尔特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通过AI算法构建工业生产大数据模型,为泸州长江机械有限公司、泸州智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配套定制智能化工业机器人,并致力于机器人视觉系统角向定位智能化设备研发。
“优服务”育环境 链条式精准服务刷新“高新”速度
“从施工图审查备案到颁发施工许可证的全流程,我们在泸州高新区只用3天就走完流程,为项目顺利开工节省了不少时间。”提到泸州高新区的链条式精准服务,北京大艾外骨骼康复医疗机器人项目负责人石颖表示赞赏。
今年6月,该项目正式签约落地泸州高新区医用机器人产业园,8月开工进行厂房装修,并安排人手到北京跟班学习,目前人员、设备已进厂,项目开始做投产前的最后准备。
“高新”速度的背后,是泸州高新区产业链专班的链条式精准服务。据泸州高新区医药健康产业链负责人朱维介绍,从获得项目信息起,泸州高新区便紧紧围绕项目建设推进各项工作,招商团队多次前往北京实地考察与对接。项目落地后,泸州高新区积极落实生产厂房、专家公寓、临时办公场地,横向组织多部门会商,在工商注册、水、电、气等各个方面提供全过程专员服务;纵向对接沟通,协调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四川省食品药品审查评价及安全监测中心帮助企业提前验厂,快速办理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和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等。
为了在抢滩未来产业新赛道上赢得发展主动,泸州高新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围绕“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活动,优化调整园区企业和项目专员服务制度,聚焦企业感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园区内,不仅有专门的对外合作交流局、企业服务局,为签约项目提供落地、建设、投产全过程“一站式、保姆式”服务;还有专门的政务服务中心,可全面承接市上334项行政审批事项,有效确保园区事情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同时,全面推行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项目“极速审批”、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等制度,政务服务环境优越。
在优良营商环境的吸引下,泸州高新区迎来医用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气象”,目前正与上海裕隆智能实验室机器人等10家企业洽谈,力争到2027年,集聚医疗装备企业50家以上、产值规模超100亿元。
泸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发展理念,着重围绕产业升级、载体建设、营商环境等方面,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持续打造云贵川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创新驱动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新质生产力引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