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利学院:深化产教融合 构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高地


  • 吉利学院成为机械行业吉利汽车产教协同人才培养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吉利学院学生在工业互联网实验室学习智能汽车生产工艺。

        

    □廖国琼 刘瑞恒 吴丽娟 (图片由吉利学院提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获批国家级融媒体综合实验区实习基地,智能座舱软件设计与开发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民办高校优秀教学团队,150余名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企业项目开发,部分优秀的毕业生毕业即签约上市公司或世界500强企业……吉利学院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成立仅两年,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产学合作等方面融合并进,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吉利学院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建设高质量产教融合和数字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吉利方案”,实施“校外+校内”产教融合双轮驱动战略,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吉利学院智慧和力量。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的创新改革成果正是吉利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坚持产教融合、坚持数字化特色、坚持“千人千面”教育理念的一个缩影。

    立足产出导向,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石
      吉利学院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立足产出导向,突出数字赋能,设置学科专业。学校围绕“行业生态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链”,对接“产业岗位群”升级改造“专业课程群”,做强“数字化+”智能科技专业集群,做优“数字化+”经济管理专业集群,做特“数字化+”人文艺术体育专业集群。从“数字”到“数智”,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反哺和推动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精准把握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导向,以专业集群建设为抓手,创新构建“六双、六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依托吉利控股集团资源优势,以汽车产业链为牵引,着力培养服务汽车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四新”应用型汽车人才,构建“大循环—小循环—专业圈”“三环共振”相互赋能、相互带动的专业群教学平台,初步形成基础夯实、核心突出、多元共享、实践性强、动态开放的“平台+模块+方向”专业群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学科交叉思维,训练学生基础能力,锻炼学生实践技能,打造应用型人才“新引擎”。
      近年来,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车辆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学科获批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培育学科,《基于汽车产业链“六双”“六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荣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4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1门省级示范课程、1门北京高校就业创业金课……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紧扣需求牵引,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吉利方案”
      学校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生态链,深度融入吉利控股集团战略布局,立足优势学科专业,与行业头部企业共建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等9所现代产业学院。通过产业学院建设,推进产教之间组织、资源、要素等全方位、全流程融合发展,逐步构建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在“共研、共创、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特色教材、共研课程、共建实践教学场所,将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让学生学真本领、练硬功夫,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产学研结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大纲上,落实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落实在培养体系上,落实在教材上,落实在教师与时俱进上。”学校以产业学院为牵引,先后与吉利汽车集团共建四化创新班、繁星计划新媒体营销特训班,与创新设计院共建创新设计特训班,与远程商用车共建新能源汽车集训班,与领克汽车共建营销实验班等特色班、特训班、1+X轮训班,推动教学课程紧贴高价值岗位需求,促进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高度融合,以“真题真做”回应“千人千面”,实现“1+1>2”的效果。通过特色培训班,千余名学生进入吉利控股集团产业链各企业,从事研、产、销、服等岗位。
      产教融合推动成果性产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坚持以应用为目标,创新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重点围绕汽车新能源、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开展应用技术攻关和研发,与吉利汽车研发中心(中央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组建15个科研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在软件定义汽车、新能源高压控制电路、智能座舱交互设计等方面开展项目研发、课题共研,真题真做,助力科研成果转化。其中,汽车智能座舱研究团队联合企业开发的智能汽车气味检测与预警系统,已在吉利领克汽车成都工厂实际应用,较好满足了企业需求,并入选省级重点科创项目推介。

    “三实”回应“三创”,加速产教融合“落地生根”
      吉利学院创新开展“吉创班”,让学生“先做后学”,在实践中探索理论创新,在个性化的教学中实现更高价值。截至目前,“吉创班”37位同学提出的专利申请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众多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崭露头角,频频获奖。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4届毕业生沈丽萍、杨兴等多名学生通过学校与吉利汽车研究院联合开展的“双元制”培养项目,顺利入职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无独有偶,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学院学生赵斌,在指导老师帮助下前往吉利研究院及工厂调研,向行业前沿工程师“取经”,研发改进智能清洁机器人,并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助推学校产教融合“落地生根”。
      近年来,吉利学院的校企合作版图不断扩大,目前学校已签约吉利控股集团、腾讯、百度等校企合作基地100余家。汽车工程实验实训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获评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获批全国工商联人才中心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汽车数字化智造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吉利学院-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四川省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三年来,学校师生依托企业平台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223项,获得授权专利178项。学校被授予四川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吉利学院知识产权基地和四川省原创认证保护中心吉利学院分中心。自2021年以来,学生累计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323项,其中,获全国(国际)奖项199项、省级奖项1124项。
      站在新的起点,吉利学院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三实(实际实践实力)”,做好“三创(创新创业创造)”,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产教融合和数字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之路,探索产教融合新方式、新路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