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季花开的“宝藏”县城孕育出新产业

    蓝莓果绘就增收新“蓝图”


  • 园区工作人员忙着采摘蓝莓。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宇 摄

    11月6日,会东县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分装车间里,工人正在分装蓝莓。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宇 摄

        

    点位:凉山州会东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子晴

      川滇交界处,凉山最南端,金沙江环绕而过,留下一座群山蜿蜒绵亘、四季花开的“宝藏”县城。
      11月6日一早,“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访活动报道组驱车前往会东县,还没下高速路,就看到路一侧几个大字整齐排开:会东县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海拔高、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独特的环境为蓝莓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会东是如何靠着一颗小蓝莓撬动大产业的?

    果子种出科技范儿
      走进园区,一座座种植大棚整齐排开,一眼望不到头。目前,这座园区已经种植了5000亩蓝莓,是省内在高山丘陵地区棚体栽培单体面积最大的蓝莓产业园。2024年上半年,该园区蓝莓产量1800余吨,销售额突破1亿元。
      去年,园区实施技改升级项目,投资3800万元,通过增设保温膜、优化蓝莓品种、升级灌溉系统、新建高标准大棚等措施,提升园区产业标准和综合效益。
      走进大棚,郁郁葱葱的蓝莓树映入眼帘,串串圆润饱满的蓝莓缀满枝头,凑近还能闻到淡淡的果香。个头大,是对这里所种植蓝莓的初印象。“我们种植的蓝莓平均果径在18到22毫米之间,市场上常见的果子,15到22毫米的就被称为大果了。”会东晴山蓝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坚摘下一颗成熟的蓝莓介绍。
      差异从何而来?黄坚说,靠的是不断摸索栽培技术,不断推动科技创新。
      仔细瞧,一株株蓝莓并没种在地里,而是种在一个个盆里。园区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种植方式叫作基质栽培,是无土栽培的一种方式,“基质疏松透气,有机质丰富,排水性能良好,能够给蓝莓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该技术人员说,园区引进了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经营理念,实现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节水施肥管理。
      在园区自动分拣包装车间,一颗颗蓝莓果“坐”上分拣线,工人们正忙着将一盒盒蓝莓分级装箱。从种植到采摘再到分选、销售,这样的筛选要进行5次。
      园区蓝莓品质得以不断提升,附加值也随之增加。为了让蓝莓持续卖上好价,园区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展种植技术创新,开展果期调控技术攻关。这项技术试验落地后,能实现蓝莓“错峰”成熟,让国内市场在10月—12月也能看到国产蓝莓的身影。
      不仅如此,园区还与40余家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专家联营和技术攻坚,同时大力实施“智汇乡村”人才培养计划,有效激发园区发展动力活力。

    产业带动大发展
      “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职业农民”是会东县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行的特色种植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等方式促农联农增收。截至今年6月,园区蓝莓种植技术培训500余人(次),提供劳务就业10万余人(次),“在园区上班,既照顾了老人、孩子,又能增加收入,一举两得。”会东县姜州镇青龙村村民刘华珍说。
      更多的谋划正在由小小蓝莓果萌发。园区以“标准种植+文化展示+休闲观光”多功能配套、多业态融合,建成了蓝莓体验采摘园、蓝莓主题研学实践中心、蓝莓国际胶囊博物馆等景点。在打造蓝莓现代农文旅融合示范园的基础上,通过运营前置、策规一体,政府引导、企业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参与,以生态本底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底、田园休闲为核心、研学教育为引擎、康养度假为配套,实现“农创、农旅、农养”融合发展。
      当地以蓝莓采摘为主线,撬动姜州片区、大崇镇北片区、鲁吉镇北片区、溜姑乡盘龙村、溜姑乡金东村等5个精品民宿群落建设,培育打造多个精品民宿品牌,打造一批极具川滇风韵与民俗特色的精品民宿,“让农房变客房、资产变资金,让村民们吃上旅游饭、挣上旅游钱。”会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德方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