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需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
编者按
10月2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要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本期天府新论刊发四篇评论文章,对此进行分析评述。敬请垂注。
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邓也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首先,就是必须科学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平等保护全体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准确把握改革和法治的辩证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改革推动,改革的深化要求法治保障。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深化改革与坚持在改革实践中推动法治完善,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必须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进一步完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体制机制,解决好法治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好维护公平正义,以高水平法治政府建设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利益关系和体制机制上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以法治引领和规范改革行为,发挥好法治的引导、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
“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四川”是四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今年5月,四川印发《中共四川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2024年工作要点》,明确“建成西部法治新高地”目标,以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为着力点,持续强化改革驱动、基层基础和实践创新,全面推进四川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持续用力把法治领域改革推向纵深,不断开创法治四川建设新局面。立法领域重点是推动立法和改革相衔接相促进,积极推进立法快速响应机制改革,深化立法后评估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四川省立法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执法领域重点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确保各个层级行政执法规范高效、于法有据;司法领域重点是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强执行难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守法领域重点是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更好推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法治和改革统一并落脚于人民,这就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建设和改革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提升法治为民实效,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满意度和获得感,从法律上推动各项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改革举措和任务要求落地生根。
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周丽萍
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开放与改革从来都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呈现出层次与内涵的历史递进和深化升华,开放也向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
“必须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之一。一方面,通过改革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制度安排,不断创造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和环境,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另一方面,高水平对外开放下,我们必然面对多种国际通行的制度规则和惯例,这就为深层次改革提供了外在动力。越是开放,改革动力就越强;越是改革,开放水平就越高。
当前,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成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着力点。制度型开放是相对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而言的,聚焦于规则与制度层面的改变,本身就是改革。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都强调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改革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对地处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的四川来说,发展潜力与未来出路均蕴藏于开放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蜀道难到全球通,从自由贸易试验区到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建设,四川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位势能级不断提升,正是对“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的最好诠释。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提出“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既对四川寄予厚望,也对高水平开放提出新的要求。
当下,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发挥其牵引作用,“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关键一环。所谓“扎实”,就是基础夯实,步子踏实,改革务实,任务落实。立足战略定位和省情特征,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从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构建向西开放通道平台体系、推动外贸外资增量提质三方面谋篇布局,在“点题式”重大任务找坐标,在“原创性差异化”改革上下功夫。
一批泰国原产地的直采榴梿,只需手机轻轻一点,即刻通过保税仓直接发货,48小时内即可配送到家;以落实落细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牵引,着力解决外国人来川住宿、支付、交通等方面存在的堵点难点;根据规划,到2027年,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初步建立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外贸新模式、出海新通道、开放新高度,四川正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充分激发改革活力动力,“把开放的大门打得更开”。
需要指出,“把开放的大门打得更开”,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向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扎实推进高水平开放,四川“打开国门”,还要“打开省门”“打开市门”,将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更好结合起来,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全国大市场建设中实现更大发展。
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余姝满
破与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事物变革创新的一对辩证关系,蕴含着破立并举、革故鼎新的发展智慧。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这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掌握的重要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述改革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破立并举”。在2022年全国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他深刻指出,“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强调“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这一形象说法,是对“先立后破”的生动诠释,也是一次语重心长地敲警钟。
统筹破与立,必须找准改革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把握政策调整和推进改革的时度效。但从实际来看,一些地方仍然没有认识到位、把握准确。比如,一些地方脱离实际,搞大破大立,造成盲目地破、冲动地立;一些地方不顾群众利益、不考虑自身条件、不搞调查研究,一味机械地执行上级政策指示,一破了之;一些地方片面地、静态地推动改革,破得快、立得慢,导致出现空档、断层;一些地方还反映,在推进改革中,有时存在上下破立错位,要么基层好的改革举措难以落实,要么对政策打折执行、推诿扯皮……实践充分证明,对“立什么”“破什么”“如何立”“如何破”心中无数,就极有可能干扰人民群众生活、影响地方发展、削弱改革成色,导致矛盾风险叠加。
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面对改革无人区,各个领域、各项工作如何找到路标、明确路径?面对改革的具体落实,怎样斟酌损益、平衡利弊?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宜过于激进,也不能急转弯,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立与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比如,关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能拔苗助长,或仓促放弃传统产业、盲目大干快上,不然极有可能导致原先的产业链断裂、新的产业链建不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新征程上,我们切勿“只破不立”“未立先破”“立而不破”,而是要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把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才能推动改革在“得其法”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内容之多、要求之高、任务之重,于四川而言,处理好改革发展的破与立,是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审视自身,四川总体上仍然属于欠发达省份,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异常繁重,还需要在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方面,着力处理好破和立的关系。破就破到堵点、立就立到深处,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把准改革的战略重点和优先方向,合理安排改革举措的先后顺序、节奏时机,促进各方面工作高质量发展,才能在破和立中见发展实效、出改革成效。
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周明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改革方案的设计必须把握客观规律,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
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部署主要是战略性、前瞻性、方向性的,既有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魄力,也有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智慧。这决定了落实方案的制定必须把握客观规律,注重各项改革举措更加协调配套,注重盯紧目标抓落实更为有力。既要向上看,吃透党中央精神;也要向下看,掌握实际情况。
抓落实需铸牢“思想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弘扬实事求是抓落实的好作风,着眼四川新的实践,克服艰难险阻,通过改革不断增添发展新动能。对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而言,这是一场大考:考验勇气、磨砺信念,也衡量担当、检验才干。须铸牢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时时叩问自己:是否全心全意为民谋福祉,是否有冲在前头、干在实处的决心和勇气?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下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盘棋。
抓落实需夯实“动力源”。让干部保持干事创业的动力,离不开强而有力的保障机制。要完善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激发干部群众锐意进取的精神源泉。建立健全责任明晰、环环相扣、问效明晰的工作机制;建立纠错容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激励干部群众从焦点、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多躬身入局,多捧“烫手山芋”,真正在复杂严峻的改革中经风雨、见世面、强本领,在实践中长智慧、建功业。
抓落实需提升“精准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同跑一场马拉松,不可能咬紧牙关靠激情奔跑几步就冲到终点。改革路上面临着多重矛盾和问题。倒逼我们挂图作战、盯紧部署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改革的重点和顺序,集中资源和精力推动关键领域的改革;倒逼我们改革的靶向需要更精准、更明确,明确重点项、优先项,处理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切实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方法策略越科学合理,工作落实越有力有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是改革的第一选项,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去抓落实,才能形成十指成拳的改革合力。
抓落实,就必须坚决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斗争,防止重文件制定、轻督促落实等旧病复发,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一竿子插到底,务求取得实效。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当中流击水,不进则退。我们要发扬根植于巴蜀儿女血脉里敢闯敢试、创新开拓、务实肯干的精神,当好改革的坚定促进派、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