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焕然重生,汶川县践行“两山理论”转型发展,探索民族地区如何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平衡——

    从标志到标杆的汶川路径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鹏 王怀 徐中成 薛维睿 王攀

      秋日更胜春朝。从成都一路驶向阿坝州汶川县,山势陡峭,峰峦叠嶂,斑斓色彩点染青翠山峦。
      青山相依,绿水为伴,今日汶川甚是好看——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上,汶川县被授予“博鳌亚洲论坛绿色发展基地”称号,是四川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展现了汶川探索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平衡之道。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汶川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关心和注目。多年来,以生态厚植绿色本底,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汶川连续3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2023年人均GDP位居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和全省第一方阵,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代表之一。
      如何从焕新重生的标志地,到创新发展的标杆县?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近日走进汶川,探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汶川路径。

    因地制宜绿色发展
    “一坊一园一链”筑牢产业发展之基
      在汶川县城西南,绵虒镇因神兽“虒”得名。10月17日,调研组沿岷江行至绵虒镇,四周群山环抱,植被丰茂,大溪沟流水潺潺。
      青山绿水,不仅让这里的豆腐甘甜,也成为老百姓发家致富的底气。“绵虒一度因为‘过路经济’发达。”绵虒镇党委副书记覃纯凯说,“老司机都知道,路过汶川要在绵虒‘刹一脚’,来一盘地道的绵虒豆腐。”
      “过路经济”如何转变为“落地经济”,让游客从“刹一脚”到“留下来”?在大禹村大禹文化旅游区的大禹农庄,“绵虒豆腐宴”“冷水鱼宴”声名在外。每逢周末假日,这里藏羌风格的民宿送往迎来。“到了旅游旺季,农庄160多个房间都不够住,还要把自用房腾出来。”大禹农庄负责人程琳说。
      程琳与汶川结缘,最初也是被水吸引。在程琳看来,高山雪水特别适合养殖冷水鱼,“有了鱼就有餐饮住宿需求,于是就有了农庄。”农业专业出身的程琳带动村民搞起老本行,建设高山绿色蔬菜基地、甜樱桃种植园、活水冷水鱼养殖场等。依山而种,顺水而渔,周边村民通过入股分红、就近务工等,拓宽增收渠道。
      樱桃树上同样藏着“致富密码”。在汶川县绵虒樱桃高效栽培示范园,甜樱桃、脆李子优新品种苗木正在培育。“经过试验,计划明年春天将这些苗木免费发放到农户手里。”汶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副局长董念说。
      海拔高、日照足、昼夜温差大,汶川既能满足甜樱桃对低温的需求,又十分有利于糖分的累积。目前,全县甜樱桃种植面积2.7万亩,年产量1万吨,年销售收入6亿元。
      自上世纪90年代引种,汶川甜樱桃30年间发展迅速,但也出现品种老化、品质退化、丰产稳产性弱化的问题。
      “要突破发展瓶颈,新品种和新技术缺一不可。”董念说,绵虒樱桃高效栽培示范园2021年建立后,陆续从各地引进甜樱桃优新品种40余个,摸索出更适于岷江干热河谷区甜樱桃生长的栽种技术。
      “伊莎贝拉、格莱斯星、早星等6个品种,在试验田中表现优异。”董念指着引种圃内的新品种介绍,伊莎贝拉成熟期与目前主栽的红灯品种相当,同比产量是红灯的1.5倍,果实耐贮运,非常适合电商销售。格莱斯星比红灯晚熟10天左右,适量发展可延长甜樱桃的采摘期。
      汶川“果三宝”(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畜三宝”(无忧藏香猪、羌山云朵鸡、三江雪花牛)等产业链不断延长,20.95万亩农产品基地生机勃勃,96个生态养殖场带富乡亲,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
      产业发展起来,市场在哪里?在汶川县威州镇,汶川“三宝”正源源不断涌入汶川县青年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孵化园直播间。直播间内,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返乡创业者,正对着镜头介绍猕猴桃、糖心苹果等当季水果。
      阿坝川牛年度营业额200万元,带动就业20人;岷禹聚能年度营业额500万元,带动就业20人……孵化园内,青年人才创业超市悬挂着创业项目案例。几名刚完成评审入园的青年创业者迎面走来,青春面庞,洋溢着勃勃生机。
      数据印证了这里的发展活力:目前,孵化园所在的汶川县川青甘高原物流产业园区,已入驻物流、快递、电商等企业34家。2023年,园区经营户经营收入约1.8亿元,吸引农村劳动力就业367人。
      离孵化园不远,汶川县来料加工致富工坊总部,拼抢劲头同样热烈。总部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无痕内裤、童装、围裙等产品订单。数据平台上,实时显示着订单进度、质量控制、产量排名等信息。
      “负责人外出联系货源了,我来为你们介绍。”汶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彭建军匆匆走来,“我刚从汕头回来,了解生产情况,后天准备再去趟义乌。”彭建军说,上半年,工坊加工量达400余万件,“再拓展下市场,冲刺最后一个季度。”
      2018年,在浙江省的对口支援下,来料加工致富工坊总部车间落地汶川;2021年,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接过帮扶接力棒,推动汶川来料加工向来单制造转型。
      9375元、9050元、8337元……调研组在车间看到,一张大白板上,写着每个月前3名员工工资收入情况。威州镇七盘沟村村民蒲应娟,数次榜上有名。“今年最多的时候,她一个月能挣1万多元。”彭建军说,来料加工门槛低、工作地点灵活,尤其适合当地农村妇女和残疾人群体在家门口就业。
      目前,以“总部+分部”致富工坊模式,在理县、马尔康市、壤塘县等周边县市建立来料加工致富工坊37个,带动从业人员1500余人次,人均月增收超过2200元。
      “一坊一园一链”筑牢产业发展之基。汶川加快特色致富工坊、现代产业园区培育,着力健全产业链条,分层分类建设来料加工、羌绣、绵虒豆腐等特色致富工坊。截至目前,累计培育特色农业龙头企业7家、专业合作社695个、家庭农(牧)场427家,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1900万元。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两大胜地”破解区域协调之题
      问询汶川发展之道,调研组不时听到当地干部群众提及地理优势——作为阿坝州“南大门”,距离成都中心城区仅1小时。
      立足“半城郊型”经济发展定位,汶川从哪里突破?答案是“投其所好”。
      依托冰雪资源禀赋,汶川盯准滑雪赛道巨大流量,搭上冰雪经济快车。
      10月18日,调研组来到位于汶川县灞州镇的羌人谷滑雪场。自去年开放迎客以来,这里已成为成都雪友甚至外省朋友的新晋热门滑雪地。
      羌人谷高山云海、林草茂密,海拔从最低2200米至最高4450米。滑雪场所在地海拔3230米,远山积雪覆盖,近处绿草盎然。因为海拔高、气温低,这里的冰雪覆盖时间达4个月到5个月。
      “雪质优,雪道长,滑雪体验感好。”羌人谷景区产业部负责人马永川说,滑雪场运营期间,受到雪友一致好评。目前,整个滑雪场最大落差98米,建设了总长度4331米的10条滑雪道。二期建成后,垂直落差将达1359米,预计成为全国高海拔地区落差最大的滑雪场。
      滑雪之外,汶川还抓住正爆发式增长的“徒步热”。在羌人谷景区龙池徒步入口处,三两结伴的徒步爱好者正由此上山。从三角坝驿站出发,这条路线单边近5公里,预计三四个小时抵达龙池驿站。
      龙池在羌语中称作“嘘”,曾是羌人谷各寨民的祈雨圣地,位于海拔约4200米的山上。背山常年积雪,远远望去,如一块碧玉镶嵌在雪山之巅。
      今年5月开放后,这里被众多户外爱好者推上热门徒步地榜单。“作为新手友好型徒步路线,很快就在社交平台爆火,旺季日均接待3000余人。”入口登记处工作人员告诉调研组。
      这波流量,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徒步正逐渐发展成“户外+旅游”跨界融合。城市年轻人大多选择周边目的地,在行走中感受山野风光、自然美景。“龙池徒步契合这点,路线轻量级,沿途景致优美。”马永川说,从第二站岩窝驿站分岔后,沿路还有很多瀑布群。目前,景区计划再开辟一段新路线。
      城乡融合发展,重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汶川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条件差异,北部聚焦冰雪休闲,南部则将目光瞄准避暑康养。
      调研组一路向南,在汶川县漩口镇。岷江由北而南,寿溪河由西而东,两水交汇后岷江旋转而东,“漩口”因此得名。作为成都平原进入阿坝州的第一站,漩口镇距成都仅90公里,紫坪铺与都江堰隔湖而望。
      沿着赵公山盘旋而上,山峦起伏、溪流淙淙,天府旅游名宿“云里雾里樱花里”坐落于此。每年4月,赵公山云雾缭绕,400亩樱花次第绽放,吸引数千名游客前来观花赏景。
      赵公村发展旅游的历史并不算短。漩口镇党委副书记蔡坤说,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当地开始发展农家乐,“云里雾里樱花里”老板周春蓉,返乡带动村民开建第一批农家乐。
      “第一年亏本5000元,第二年赚5000元。逐年经营下来,生意一年比一年好,但也很快到了发展上限。”周春蓉说,村里干部和村民碰头分析,发现症结所在。
      当时,多家砖厂、钢厂依山而建,烧砖炼钢的灰渣,常让晾晒的被子蒙上黑印,村里一度面临“一边重工业、一边旅游业”的尴尬处境。另一方面,早期村里娱乐配套匮乏,多是老年人来避暑,留不下年轻游客。
      2017年,汶川县在漩口镇赵公村大刀阔斧治理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依法关闭拆除5家砖厂、2家地条钢厂及1家炼胶厂。“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环境得以改善,曾经的矿山、砖厂“换了新颜”。
      同时,以村集体资金入股的合作模式,“云里雾里樱花里”在过去的矿山上开始“生长”。春天满山樱花,秋天遍野红叶,不仅有洞穴房、观景房等个性化住宿,还有蹦床、卡丁车等娱乐设施,摘野菜、挖竹笋等体验活动。
      以精品民宿体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赵公村培育乡村旅游民宿产业,配套出台相关政策,已建成规模性民宿、农家乐20余家。今年以来,村集体经济已达15万余元,村集体分红10万余元。
      “两大胜地”破解区域协调之题。根据汶川文旅发展规划,以灞州镇、威州镇、绵虒镇为核心,北部冰雪休闲胜地新兴业态活力迸发;以映秀镇、漩口镇、水磨镇、三江镇为重点,南部避暑康养胜地优势资源串点成景。
      2023年,汶川旅游接待人次突破900万大关,旅游收入6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2%和29.7%。南北片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不断释放区域协同共进动能。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细微之处回应民意民生之盼
      增进民生福祉,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采访时,调研组获得这样一组数据——汶川在全国率先发布“熊猫指数”,居民健康综合得分和总体幸福感得分90.45、91.4。
      以惠民生为本,汶川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区域教育中心、医疗分中心建设。
      在汶川县人民医院,调研组看到两块显眼标牌:阿坝州第二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汶川医院。一家县级医院,为何挂上省、州、县三级医疗机构的牌子?
      “依托医联体建设和医疗‘组团式’帮扶,医院已建成省、州级重点专科5个,州级质控中心7个,承担着全县及阿坝州东南片区医疗服务和急诊急救工作。”汶川县人民医院院长冯卢介绍,今年6月,该院与四川省人民医院签订托管协议,托管从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服务能力、人才队伍培养、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四个方面进行,每天都有四川省人民医院专家前来坐诊。
      医疗服务以人为本,将当地民众需求放在首位。冯卢说,地处川西北高原的阿坝州,由于气候光线等原因,眼睛、口腔等问题较突出。
      针对发病率较高的白内障,由四川省人民医院专家来院主刀,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放心手术。“医保报销加上基金项目补助,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不用为费用操心。”冯卢说。
      同时,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联盟,汶川县人民医院开设口腔科。“科室配备超声治疗仪、光固化机、手术显微镜等,可以满足大部分病人需求。”口腔科现场负责人告诉调研组,这里同时也是阿坝州口腔医疗质控中心,“科室接诊的病人,大约50%来自周边县市。”
      在四川省汶川中学校(以下简称“汶川中学”),调研组看到区域教育中心的建设成绩:2024年高考,汶川中学本科硬上线569人,再创历史新高。“这一数据,在阿坝州首屈一指。”汶川中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昌维清说。
      虽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但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已是不易。高中阶段,学校面向全州招生,州内其他12个县市的学生占70%至80%,大多是藏、羌、回等少数民族。为此,学校特别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教育教学。
      在汶川中学,调研组也看到另一块牌子——成都市树德中学四川省汶川中学校。今年8月,汶川县与成都市树德中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组建培养汶川中学行政管理团队,构建“三同步三共享”机制。
      开放办学,汶川中学与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成都“四七九”等学校密切合作,向内辐射带动绵虒中学、水磨中学等州内十余所学校协同发展。
      距汶川中学数百米,是阿坝州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值午饭时间,孩子们排着队走进食堂。“毛妈妈!”看到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毛运兰,不少孩子热情奔来。
      “学校2009年成立,是全州第一所综合类特殊教育学校。”毛运兰说,目前开设从小学、初中到职高的课程体系,有176名孩子,来自阿坝州13个县(市),多为听障、智障儿童。“依靠政府投入和爱心人士捐款,我们实行全免费教育。”
      为让孩子们习得技能,学校开设羌绣、烹饪、理发等专业课程,不少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学校出了3名本科、4名专科学生,很多孩子不仅能谋生,还挣到‘高工资’。”毛运兰很开心。
      这是汶川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缩影。当前,汶川坚持将2/3财政支出用于服务民生,加大“一老一小”、“一困一残”关爱力度,健全残疾人、留守和困境妇女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全面完成“36件民生实事”,深入开展10项新民生实事促进行动。
      从小切口入手,汶川推进学校可升降课桌更换、建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站、设置零工市场;针对失能老人,开展上门服务的“健康敲门行动”;聚焦儿童青少年明亮眼睛、洁白牙齿,展开“明眸皓齿工程”……这些让老百姓更加可感可及的小事,被汶川称作“新民生实事”。
      新民生实事,就是在细微之处回应民生之盼,将民生实事做实、做深、做细,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切切实实感受到关心关怀。这成为汶川高质量发展路上,最温暖的一抹底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