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
□李怀杰 赵新怡
去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希望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内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在今年9月9日至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实现铸魂强师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精神动能。“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体现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强调教师要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党和国家培育信仰坚定、立场明确的人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彰显教师立德树人、以德施教的担当自觉,要求教师应以更高的道德标准为学、为事、为人,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明确教师严慈相济、以爱育人的职业素养,强调教师要以学术知识启发智慧,以科学分析回应困惑,以关怀教导引领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获得感和成就感;“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昭示教师好学不倦、与时俱进的从业要求,强调教师应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素养和育人创新能力,为学生成才提供行为示范与源头活水;“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展现教师仁而爱人、无私奉献的职业情感,要求教师始终怀有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标示教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追求,强调教师应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全面看待外部世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思想。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涵盖教师、学生、制度、环境等要素的系统性工程。如何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充满活力、专业过硬的新时代教师队伍,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与现实课题。基于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与方法,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制度环境三个维度,运用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师风师德。教师队伍师风师德建设,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与人才培育质量。为此,要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师风师德,坚定理想信念。教师队伍要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为党和国家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教育家精神激发教师高尚追求,形成良好师德师风,达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如通过专题教育培训、师德标兵示范与演讲等多种形式,使教育家精神中蕴含的优良道德品质与行为风范涵养德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加强树立典型与示范引导的宣传工作,挖掘教师当中淡泊名利、爱心执教的教师典范,借助媒体进行宣传,向全社会展现教师群体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光明形象。
以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培育质量是衡量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尺度,为此,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精神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一方面,教师要继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仁爱之心与因材施教精神,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文化素质。在教育实践中广大教师要有爱心、有温度开展施教,践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精神,宽严相济、仁爱抚育,以激发学生潜能与好奇,树立学生成长发展信心与志向。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天赋、兴趣、偏好等,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教学数据分析或谈心谈话等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精准施策。另一方面,专业水平高低决定教师培育学生的质量与成效,教师要继承和弘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性。教师不但要专注本专业教育教学,深入学习本学科前沿动态、扩充知识储备,还要紧跟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与发展,自觉提升数字素养,将数字技术充分运用于教学。
以教育家精神塑造良好教育生态。实现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离不开制度保障、有效管理与良好生态。一方面,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建立新时代师德师风行为规范,建立科学教师队伍评价制度。将教师的师德师风与业务能力作为考核评价的核心指标,贯穿资格获取、招聘纳新、升职评优、导师选拔、项目申报、教学评估等全过程。对政治立场丧失、师德师风缺失的教师,实行“零容忍”,规范和引导教师自觉以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爱国情怀、自律精神为行动准则。另一方面,完善教师队伍现代化治理模式,健全制度保障权益,塑造良好教育生态。加大对师资力量不足的欠发达地区资源投入力度,强化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减轻教师负担,精简考核评比事项,清除困扰和影响教师长久发展各类制度性隐患,确保教师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努力成为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